“每个创业者都应该成为网红”。
-----真格基金徐小平。
1,从一个真实故事说起
有个投资人把我的个人品牌(唐晓涵)估值千万,并劝我注册个人品牌商标。我笑说,估值千万,有点低,至少要上亿,因为我已经突破了靠个人品牌签约千万的量级。
个人品牌是资产,在未来会像房产投资一样增值,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个人专业体系的成长,实战历练也会越来越丰富,粉丝也会增加,未来十年,累计商业变现过亿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2,个人品牌的本质是什么?
所谓个人品牌的打造,就是让自己成为某个细分专业领域的知识网红,也叫专家型自媒体,即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持续输出专业,深度,垂直的优质内容,以一种专家型个人品牌身份,积累一定数量的粉丝,并将其转化变现的商业模式。
以晓涵玩社交媒体8年,三年专家自媒体实战经验来看,除了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与逻辑观点,最终形成的是自己媒体独特的个性与气质。
有态度,有观点,有性格即构筑了专家自媒体(知识网红)的灵魂标签。
我说服务的企业对象多为传统企业,已经在自己的细分领域积累了数十年,有足够多的行业沉淀,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和新媒体碎片信息大爆炸的情镜,他们都在寻求转型,可以说,我们团队就是为他们的转型提供新媒体营销服务的。
在此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成为专业知识网红,是创始人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必然选择!
3,创始人成为知识网红的好处?
创始人成为知识网红好处实在太多,为企业降低营销推广费用,快速获取精准用户,提升品牌影响力,为企业赋能,奠定在行业的江湖地位,把自己打造成流量入口,建立自己的粉丝流量矩阵。
让更多人认识你,很多机会和资源就会自动向你涌来,绝对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晓涵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开始创业就盈利,公司0成本推广,客户资源源源不断。
可以说,专业知识网红是以人为核心提供的专业商业服务,也顺应了未来消费关系重构的可能,因为你已经处在了趋势和时代的风口之上,并且势不可挡。
从老罗的锤子手机、罗辑思维、papi酱,到格力董小姐、小米雷军等,太多的案例告诉我们:打造创始人个人品牌,把自己变成自带流量的超级IP,靠优质内容输出,逐步积累用户,获取用户信任,就能更快获取资源优势与机会!
这是一个“生产过剩”的时代,卖什么,已经不重要,关键是“谁在卖”?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信任背书,卖不动!创始人成为知识网红就是完成信任背书的过程!
4,信息大爆炸下,知识网红还有机会吗?
有个数据说中国有4亿人平时不刷牙,大众的审美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大众是一个习惯含蓄表达的族群,但内心却渴望直白大声的沟通和交流。在人人平等的互联网环境下,人人都有发声的权利。
这种情况下,中国是一个没有精英文化的国家。凡成为大众主流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低俗文化,导致大量鸡汤脑残内容在网络蔓延。微信不断发布官方声明,禁止传播低俗、诱惑性的内容,如不转不是中国人点赞红包之类。
而中国的年轻精英正在崛起,受过高等教育的7080后成为逐渐社会的中坚力量,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很多优秀的90后也步入企业家的阵营。
他们对互联网内容的需求,已经逐渐向垂直、深度、优质、专业、实用性方面回归,这就是专业知识网红的机会所在。
内容为王,是新媒体内容营销的核心。
5,具体如何做?
第一,你需要全方位认识自己,做好个人品牌专业定位。
很多老板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其实理解非常深刻,积累也很深,资源也广泛,但是在行业籍籍无名,一直埋头在幕后默默做事,而要成为知识网红,就必须转变这个习惯在幕后操盘的习惯,勇敢站出来,为自己企业品牌站台,高调一点,逼格高一点,卖相好一点,让自己活在大众面前,习惯在聚光灯下“表演”。因为,此刻,你面对的已经不是企业内部几十数百号员工高管,而是成千上万的社会大众,行业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等人群。
关于个人品牌专业定位,我有一个略微高调的策略,那就是王者策略,一出场就必须是第一名,行业王者,霸气外露,你的企业就是这个细分行业的龙头,你就是这个细分行业的明星,因为在移动互联网,大家能记住的也只有第一名。
我们看其他互联网巨头的案例就知道,追随者最终都会被淹没,被遗忘,随着时间沉淀,我们能记住的就是第一名,也就是行业的引领者,在微商届,就冒出很多某某领域第一名,其实大部分都德不配位,但是他们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能让人马上记住。
做第一的底气来自企业本身的积累,沉淀,资源,案例。
第二,去企业品牌,将你的个人品牌人格化。
个人品牌定位除了要做第一,更要人格化,移动互联网每一个id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是在和人打交道,不是和一个公司打交道,公司是个机构,和人的关系不对等,有距离感,而人,能拉近这种距离感,更容易获取人和人的信任,更容易走心,接地气。
就是别人一看到你,一想起你的名字,脑海里就能浮现出一个充满个性、鲜活的形象。就是你的人格标签。得根据你的性格、爱好、特长、经历、思想成熟度综合得出一个你的几个吸引点,并做出于其他知识网红差异化的创新,这个创新和你本身形象不会差太远,会更鲜明、有魅力。
要人格化,必然要舍得暴露自己的私生活,在所难免,我所认识的一个基金经理,本身就很具备成为知识网红的潜质,因为他的个性与经历,他喜欢做一些能引起关注,形成话题的事情,比如在南极裸奔,在西藏讲佛学,在欧洲骑行环游世界,再加上他本身在基金投资管理方面独特的经验,他很快就收获了无数粉丝。这些事件就构成了他个人品牌人格化的标签。
一个人真实的一面,在社交媒体往往只能体现出一面或者几面,单凭这些表面,并不能支撑一个人获得其他人的信任及认同,真正能拉近人心,打通信任的是这个人真实的正面的性格。
第三,踩准点,不跟风,选择在合适的平台输出优质内容!
这几年,中国的媒体形势正处于传统媒体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交接权利的过渡性阶段。社交媒体的泛社交、开放性、包容性,给专业知识网红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生存环境。
从微博的热点内容引爆开始,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层出不穷;娱乐明星们玩微博互动,其无限开放的评论、转发、话题的功能,将网红经济进一步推动发酵;到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图文创作日渐式微的今天,今年火爆的短视频平台更加立体化、趣味化、个性化的传播导致了网红的爆发!
这也是创始人做知识网红的机会所在,因为你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让很多人认识你!一定要了解每一个社交媒体的特点和规则,更要看清楚自己更适合什么平台,擅长文字那就做公众号,擅长镜头语言表达那就做抖音,擅长搞事做热点玩话题,还可以玩微博。
千万不要什么平台火,就去玩什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多问问自己,看自己擅长的领域。
第四,核心中的核心,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体系。
你在社交媒体输出的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代表你公司专业高度,你个人专业简介的“产品”,将内容产品化,把内容输出当作一个产品来打磨,你站的高度和产出质量,角度就完全不一样。
创始人成为知识网红,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通过持续的独立思考和输出,打造自己的思维体系,让他们成为一个鲜活、完整、坚实的整体。无论是专业的,还是成长类,抑或情感类,最后输出的都是自己的价值观与思想体系。所谓好内容,持续输出,其实拼的就是思维体系,只有牛逼的思想,才能打造牛逼的自媒体。
任何一个人,他的思维高度都是一定的,靠阅历、教育、自身思考所慢慢积累起来,要维持长久输出有价值的“料”是很艰难的。毕竟,知识网红即专家自媒体,也是媒体,媒体都是追求新鲜,才能吸引用户的眼球。
第五,有一定粉丝基础后,你需要的是爆破。
如果你已经有了真实粉丝2万,我认为这个基础还可以,可以考虑放大了,所谓爆破,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把你放在一个大的公共舞台,让你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走入大家的视线。
国外的很多网红,都是靠这样的机会走红。比如以前的超级女声、非诚勿扰,但这个有很多潜规则,电视台你懂的,也不保证能红。即使上了这个节目,也是需要策划才能上位的。这里面说起来水就太深了。娱乐圈的很多事件,看似偶然,实则策划。奇葩说,这个舞台就造就了很多普通人逆袭的故事,也有不少企业创始人会让自己登上这样的舞台,这就是爆破的机会!
第二种爆破的方式是把你的个人故事、经历,策划成事件,任何一个小事稍微变化、创新都可以变成牛逼的事件,也可以无中生有。这个方式有风险,比较难操作,但几率大。
第三种爆破方式,是我认为比较靠谱的方式。即根据你个人的能力特长来做系列的优质创意内容输出,以作品的形式,比如出书,开专栏。
一般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为你做病毒矩阵,而非一次事件制造。因为这个需要不断测试,也有运气成分。一旦发现有爆破的迹象,可以马上开启付费kol转发推广,甚至雇佣水军冲击热门话题、进入话题榜。结合其他社群。线下媒体引流,最后达到全网引爆。
推人和推品牌的路径以及规律有点类似,节奏很重要,类似我之前操盘过的品牌事件营销,都是异曲同工。
但是,社会化营销有个好处,想法大于内容,我建议你可以先低成本曲线救国,尽可能尝试多的创意点引爆,一个不行,就尝试十个,所以爆点矩阵策划很关键。
第六,个人品牌也需要维护,做危机公关管理。
创始人成为网红后,就像品牌需要做维护,需要做危机公关一样。知识网红也是一样,也会有负面新闻,品牌形象同样需要维护管理,日常的内容创作也是需要规划管理的,什么可以发,什么不可以发,什么时候改和粉丝互动,和大V互动,怎么互动。
最重要的,网红很多都是一阵阵的,昙花一现,专业团队维护的意义就是防止创始人这个知识网红迅速冷却,过气网红不如狗,没有什么可以一劳永逸。你去看王思聪的微博,就是经过专业团队定位和维护的,招招见血。
第七,身心阳光,利他的付出心态决定生命线。
身心充满阳光,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从一个索取型的人,转变成一个付出型的人。
对于知识自媒体人而言,这是一种修行,也是最大的挑战!
自媒体写文章,分享干货、经验、心得,无私的贡献价值,启发众人,其实就是在做一个默默付出的角色,不论这些内容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还是整理改编输出的,我认为只要对人有价值,都可取。
成为一个付出型的人,就不会计较那么多得失、利益,因为你在助人,在布善,我们分享的时候,不只是自嗨,而是时刻在为别人考虑,这篇文章,读者能获得什么价值?
圣经告诉我们:施比受有福,中国传统文化也说: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虽然我这样描述有些功利,这的确又是一个受用的道理。
做网红也罢,做自媒体也好,多是一个称谓,把这个过程当作一种修行,修正自身的言行、价值观,做一个积极阳光,温暖向上的付出型的人!
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同类,把一群正能量的人聚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更大的能量场!
时间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赢家。它能等到所有的虚妄消弥,所有的铅华褪尽,所有的真相回归真相。创业,知识网红,自媒体,都不例外。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eabAgQ8UAFQBVNV.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