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法回避规定

一、回避规定

回避规定:下列人员适用回避: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在下列情况下,以上人员应当申请回避: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其回避。检察人员自行回避的,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提出,并说明理由。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法定人员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退出对本案审理,以确保案件公正审判的一项制度。

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记录在案。在法律中,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回避要求,被要求回避的人员同意回避的,由回避人所在机关另行指派他人参与本案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回避要求,被要求回避的人员不同意回避的,属于回避争议。

刑诉法关于回避的规定是什么?

1、申请回避的期限。

根据回避制度的立法宗旨,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各诉讼阶段都可以提出回避申请。例如,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在开庭的时候,审判长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当事人在知悉其权利后,可立即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2、回避的审查与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另外,参与侦查活动的记录人、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参与检查活动的书记员、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聘请或指派的翻译人员、鉴定人的回避,由检察长决定。参与审判活动的法庭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检察委员会讨论检察长回避问题时,由副检察长主持,检察长不得参加。审判委员会讨论院长回避问题时,由副院长主持,院长不得参加。

3、对驳回申请回避决定的复议。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拿和申请复议一次。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消扒盯二十九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此察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二、回避的法定情形

法律分析:回避制度的法定情形主要有碰此以下这些:1、是本次案件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需要回避;2、与本次案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3、与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影响审判公正的关系的,需要回避。此外,由于需要回避的对象不同,而决定回避的主体也不一样。最后,申请人对回避的所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申请复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此吵昌一的,应森扒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圆春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槐消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铅腔知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三、回避制度体现了程序公正原则

为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行政诉讼坚持回避原则。

在程序法律制度中设立回避制度是人们追求法律公正的结果。人类具有天然的公正情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维护公认的公正状态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前提。当人类选择了法律作为解决双方争议的一种手段时,程序的公正性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程序公正是人们在设计解决权益冲突制度时的首选法律价值。

程序公正的第一要义是,程序的操纵者与程序的结果应银侍当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否则程序的操纵者可能会利用自己在程序中的优势地位,促使程序的结果向有利于操纵者方向发展。如果法律程序的主持人与程序结果有利害关系,则人们不会以公正的心态去认同该法律程序的结果。在西方法学史上,法律始终被认为是公正的同义词,所以离开公正来谈法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已成为人们公认的法律基本价值。因此,回避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

为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行政诉讼坚持回避原则,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或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时,有权要求其回避,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应基液主动申请回避。这体现了行政程序的公正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十九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第三十一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搏搏物申请复议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

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观点,发布者:【】

本文地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法律时刻 https://www.falvshike.com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82fC2pWVAlRAV0.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 刑诉法解释156条的内容是什么

    下面这篇文章是由律师工作站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篇有关《刑事诉讼法》的知识,希望这样的文章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如需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可以登录律师工作站向律师进行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新刑事诉讼法释放条款有哪些? 如果发生刑事案件一般首先介入的是公安机关,在

    2024-12-11 04:06:24
    43 0
  • 刑诉法,取保候审保证方式详解!

    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分为保证金保证和保证人保证,当然保证金保证和保证人保证不能够同时对同一个人采用。(《刑诉法》第68-70、72、73条,《六机关规定》第14条,《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一)保证金保证①保证金的数额:采取保证金形式取保候审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

    2024-12-11 03:37:17
    35 0
  • 刑诉法审查起诉的期限是多久?

    刑诉法审查起诉的期限是一个月的时间。当然了,根据我们国家《》第169条当中明确的规定,应当是在一个月时间之内作出决定的,如果是重大复杂的案件的话,可以延长半个月的时间。 一、刑诉法审查起诉的期限是多久? 刑诉法审查起诉的期限是一个月的时间。《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

    2024-12-11 00:51:03
    39 0
  • 成都刑诉法15条的内容是什么(刑诉第十五条详细讲解)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也不大,并不认为构成犯罪的。2、犯罪已经超过了的。3、经过特赦令免除了其刑罚的。4、按照刑罚规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当事人没有告诉或者撤回了告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经死亡的。6、其他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 一、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有

    2024-12-11 00:04:55
    47 0
  • 最新版刑诉法条全文(刑事诉讼法重点知识)

     第一编总则   第一编 总 则   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一章 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务,是保证准确

    2024-12-10 23:58:10
    35 0
  • 成都新刑诉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关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章 管 辖   第一条 人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⒈侮辱、诽谤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⒉暴力干涉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   ⒊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

    2024-12-10 23:44:26
    33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