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时兄弟们对“第二次人生”都比较注重,同学们都想要知道一些“第二次人生”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对于“第二次人生””的相关文章,希望朋友们能喜欢,姐妹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作者:梁 勤
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众多参赛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掌声和呐喊将塞纳河唤醒,鲜花和奖牌为获胜者加冕,这是属于运动员的高光时刻。
而在大众视野之外,还有一个和体育有着紧密联系的群体,那就是退役运动员。他们或许在往届奥运会中大放异彩,或许曾经是各大赛事的领奖台常客,也或许还未实现梦想便遗憾离场,开启赛场之外的“第二次人生”。
在中国,每年都有数千名运动员退役,每一届奥运会和全运会落幕后,又会出现一次专业运动员退役的“高峰期”。除了个别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体育项目,大多数退役运动员都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和发展方向。
从赛场到职场,从运动员到职场人,转变和适应起来没有那么容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退役运动员转型再就业,是以“保障”“安置”“分配”等形式解决的。近些年,随着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和实践,专业运动员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发展更加全面,为积极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也让退役运动员们有了更多和体育相关的就业选择。
而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出现,则进一步打开了退役运动员的职业转型空间。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过去一年有超过2500名退役运动员在平台上活跃,通过直播和发布视频与网友交流,直播累计观看6.58亿次。
为了配合中老年粉丝的作息,前乒乓球运动员郭焱特意将直播调到了清晨,回答粉丝问题,讲解挥拍技巧;因为泳池里的一个孩子溺水,前游泳运动员杨丽娜救人后开始思考科普防溺水知识的迫切性,持续更新多条防溺水和自救的科普短视频;前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李园园一边分享体育经验,一边销售家乡海鲜特产,还带上其他退役运动员,让很多企业注意到了残疾人就业需求……体育、社会与人的良性互动,就这样在一个个细节中体现。
通过这样的尝试,退役运动员们实现从被动转型到主动融入的转变,也让屏幕另一边的大量“云观众”了解竞技体育,将“运动5分钟”变成生活日常,他们热爱且为之多年奋斗的事业以另一种方式持续下去。
赛场上的冠军只有一个,但每个运动员的“第二次人生”仍有无限可能。很多时候,竞技生涯的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恰恰是通往未来的桥梁,过往的宝贵经历,也可能指引退役运动员走向更广阔的人生道路。就像竞技比赛是热血又残酷的少数人的游戏,而体育运动却始终向所有人敞开大门,赛场之外还有美好人生。
他们的职业选择或许不能完全复制,但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希望他们在人生新赛道的积极开拓,能够激励到后辈,减少从业者的后顾之忧。也希望更多退役运动员和他们的故事能够被看见,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可能。(梁 勤)
来源: 光明网
本文来自光明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357B2pUUwNTDFU.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