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年寒冬的一个深夜,火车停靠廊坊,头等车厢内,熟睡的徐树铮被几个大汉从被窝中粗暴拽出,押下火车。
与此同时,冯玉祥竟然下达了“直接枪决”的命令,消息一出,人们纷纷感到诧异,要知道徐树铮在北洋势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冯玉祥怎么敢如此决绝的下令枪决?是新仇旧恨交织,还是受他人指使?
徐树铮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可能是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徐树铮在小的时候就展现了出非凡的天赋,甚至在他12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秀才,在很多人的眼中看来,徐树铮以后肯定是会走科举的道路的,但是清王朝的衰败却让他不得不放弃传统科举之路,转而踏上寻求救国新途。
1901年,满怀理想与抱负的徐树铮来到了济南,让徐树铮感到幸运的是,在这里他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人物段祺瑞有幸结识。
在一番聊天之后,段祺瑞领会到了徐树铮的才华与潜力,所以当场就邀请他能否担任自己的书记官,对于徐树铮来说,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为他未来的军事与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辛亥革命时期,徐树铮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策划了北洋军将领联合通电,成功迫使清朝退位,为中华民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段祺瑞也因此将徐树铮视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后来,在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风波中,徐树铮始终坚定支持共和制度站在段祺瑞一边,三度扭转局势,捍卫了民国的政权。
可以说,徐树铮凭借段祺瑞的支持和自己的能力,在北洋政府中很快就站稳了脚跟,成为军政界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1918 年的北京,此时的徐树铮早已经在政坛声名远扬,但不能忽视的却是他与陆建章的矛盾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陆建章是北洋军中的一位资深元老,而且他在直系军阀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所以他还凭借丰富的阅历和圆滑的处世之道在军界有一个十分庞大的人脉网络,但是,徐树铮却将他看作是自己权力扩张的绊脚石。
后来,陆建章为削弱皖系势力四处奔走,积极拉拢各方势力,试图建立一个反皖联盟,徐树铮知道这件事之后终于忍无可忍了,所以就精心策划了一场致命鸿门宴。
6 月 14 日,陆建章根据徐树铮的邀请来到了北京西便门火车站附近的别墅,没想到,刚踏入别墅,陆建章就被徐树铮的手下团团围住,之后没过多久,陆建章就倒在了血泊中。
很快,这一事件就在北洋军界掀起惊涛骇浪,对于冯玉祥来说,更是晴天霹雳,因为陆建章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他的舅父,更是带领他踏入军旅的恩师。
这份亲情与师恩的双重打击,让冯玉祥悲痛欲绝,但在当时面对徐树铮的强大势力,他只能强忍悲痛将复仇的种子埋在心底,等待合适的时机寻求报复。
1925 年,皖系军阀在历经连番的政治恶斗后,元气大伤,此时的段祺瑞虽然仍顶着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的头衔,但实际却已无力掌控摇摇欲坠的局势,一时间各方势力重新洗牌,军阀割据的局面也越发的混乱不堪。
而冯玉祥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在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日益加重,甚至还成为了各方势力拉拢与忌惮的对象,但对于冯玉祥来说,自己心底的仇恨却始终没能解决。
与此相反的是,徐树铮却衰落了,但是他却一直没有放弃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后来他凭借多年在军政界积累的深厚人脉和卓越影响力,试图联合直、皖、奉三派军阀,重新拥立段祺瑞为领袖,集结力量讨伐广东革命政府。
在他眼中,这是扭转皖系命运、重掌大权的唯一机会,他坚信凭借自己的谋略和各方势力的整合,一定能够重塑北洋军政格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徐树铮的这一计划很快的就传到了冯玉祥的耳朵里,冯玉祥知道一旦徐树铮得逞,自己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冯玉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先发制人以绝后患,这样一来,既能报仇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阻止徐树铮的东山再起。
之后,他秘密召集麾下最忠诚、最得力的将领谋划暗杀行动,后来经过多轮研讨,他们最终确定在徐树铮乘坐火车返回北京的途中实施暗杀。
1925 年 12 月 29 日,徐树铮乘坐火车准备出发天津,丝毫没有察觉到死亡正向自己迅速逼近。半夜,徐树铮在车厢中安然入睡,一场精心策划的致命行动也悄然展开。
冯玉祥的得力干将张之江早已率领一队精锐士兵潜伏在站台周围,火车刚一停靠,张之江就率领士兵们登上火车,他们凭借着对车厢布局的熟悉,很快就锁定了徐树铮所在的车厢,他们毫不犹豫地冲进车厢,瞬间惊醒了睡梦中的徐树铮,就在徐树铮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就被士兵们粗暴地拖下火车了。
因为,张之江收到上级的命令是“就地正法”,所以在廊坊火车站的冰冷站台上,徐树铮面对就是黑洞洞的枪口,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这位在北洋军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轰然倒地,鲜血在站台上蔓延开来,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冯玉祥成功暗杀徐树铮后,虽然暂时拔除了心中的一根刺,但也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军阀的高度警觉和强烈不满,尤其是张作霖。
张作霖与徐树铮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他对冯玉祥的暗杀手段也表示谴责,认为这打破了军阀之间微妙的平衡,所以此后,冯玉祥与张作霖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这让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北洋军阀矛盾进一步升级,局势也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徐树铮的死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了结,而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生动写照。
在军阀混战的黑暗岁月里,权力、利益和仇恨相互交织,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巨网,将所有人都困在其中,徐树铮和冯玉祥,这两位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光芒万丈的人物,最终都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理想与抱负踏上征程,却在权力的斗争中迷失了方向,没能够实现心中的宏愿。
参考资料:
尹甜.北洋怪杰徐树铮之死[J].文史春秋,2004,(02):13-15.
韩福东.徐树铮遇刺之谜[J].同舟共进,2017,(12):54-57.
本文来自逍遥文史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30aB2pVXQZTDFA.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