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犯罪未遂的(犯罪未遂的和特征)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刑法》第23条释义 【犯罪未遂】
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条文释义】
一、犯罪未遂及其认定
根据本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完成犯罪的行为状态。犯罪未遂的行为人是未遂犯。
犯罪未遂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所谓“着手”,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从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着手不是犯罪预备行为的结束,而是犯罪实行行为的开始。如,行为人已经将毒物投向公众饮水源,可视为已经着手实行投毒罪的实行行为;行为人已经对被害人进行口头恐吓或显示暴力,可视为已经着手实行抢劫罪的实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虽然因具体案件不同而不同,但仍有其自身特点:它已开始侵害犯罪客体,其本来能够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没有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出现,而让它无阻碍地发展下去,该种犯罪就会完成。而犯罪预备不具有上述特点。
在“着手”以前,小偷尾随事主,是盗窃罪的预备;杀人犯买刀、磨刀、携刀,或者借枪、携枪寻找被害人,是故意杀人罪的预备。由此可见,犯罪分子是否“着手”,是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根本标准。
正确理解和认识着手,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着手,是犯罪实行行为的起点,它是实行行为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着手与实行行为割裂开来是不对的。着手不是独立于实行行为之前的一种与实行行为紧密相接的行为,也不是犯罪预备行为的终了行为。着手标志着犯罪实行阶段和实行行为的开始,同时也宣告犯罪预备阶段和预备行为的结束。正因为着手在犯罪发展过程中具有这种属性,它才能成为划分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2.着手,表明行为人决意实施犯罪,已从追求犯罪结果发生的预备行为转为直接追求犯罪结果发生的实行行为。着手行为是犯罪分子主观的、内在的犯罪决心在外界的客观表现,体现了具体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的统一。着手具备主客观两个基本特征:主观上,行为人实行犯罪的意志已经通过着手行为充分表现出来,而不同于在此之前预备实行犯罪的意志;客观上,行为人已开始直接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实行行为,这种行为已不再属于预备性质,而是实行犯罪的性质,已使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面临实际的侵害和威胁,如果不遇意外,有形的或无形的危害结果将合乎规律地发生。这两个主客观基本特征的结合,从犯罪构成的整体上反映了着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也给认定着手提供了一般标准。
如何确定“着手”,在实践中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犯罪是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各种不同的犯罪,其“着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是各式各样的。例如,实行放火的,“一擦燃火柴”或者“点燃其他引火物”;撬门盗窃的,“一撬锁”,等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说明,犯罪中的“着手”,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形式。因此,具体确定某一犯罪是否着手,还要根据全面案情,按照刑法分则有关条文规定的客观要件进行具体分析、判断。
在审判实践中,衡量犯罪分子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实行的行为必须实际接触或者接近犯罪对象。例如,杀人犯已经举刀对准了受害者,这就表明杀人行为已经开始,已经指向并危及到犯罪对象的安全。但如果杀人犯仍在路边等候,被害者还未出现不能认为杀人已经着手,仍应属犯罪预备的行为。
2.着手实行的行为必须对犯罪的对象造成了直接威胁。如果没有这种实际威胁,即使已经接触或者接近犯罪对象,也不能认为是犯罪着手。例如,犯罪分子对被害人的尾随,是一种为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实行犯罪的着手。“尾随”行为,对犯罪客体只是一种间接的潜在威胁,尚未直接危及犯罪对象的安全。其行为完全符合犯罪预备行为的本质和要求。只有再往前发展一步,直接指向犯罪对象,造成了实际的威胁,才能视为行为人实行犯罪的着手。
3.着手实行的行为必须能够直接引起危害后果的发生。有些犯罪实行的行为虽然还没有直接接触犯罪对象,但只要这种行为能够对犯罪客体直接引起危害后果的,就应认为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例如,投毒杀人犯只要把毒品放在被害人要吃的食物里,就有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这样,行为人的犯罪就算着手。
4.着手实行的行为必须能表现其犯罪的意图。着手犯罪是以行为人具有犯罪意图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明显地表露出他主观上是在直接追求某种犯罪结果的发生。例如,同是擦燃火柴,既可以用于点燃香烟,也可以用来放火。只有擦燃火柴的行为表现出是为了放火,才能成为放火罪的着手。
(二)犯罪没有得逞
所谓没有得逞,是指犯罪行为人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即没有完成犯罪。例如,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是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如果杀人犯没有把人杀死,他就没有完成这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所以是故意杀人未遂。因此,犯罪是否得逞,这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主要标志。这里需注意两个问题:
1.不能把没有达到犯罪目的或者没有产生犯罪结果,一概视为犯罪没有得逞。虽然有些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以没有达到犯罪目的为未遂,但是没有达到犯罪目的不一定就是未遂。因为有些犯罪,法律并不要求有结果的发生。例如,行为犯、危险犯等。从刑法理论上看,有些犯罪,例如过失犯、举动犯、结果加重犯以及纯粹的不作为犯罪等,也都不存在“没有得逞”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未遂。
(1)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无意犯罪,行为人不可能为犯罪进行准备,犯罪结果未发生,也不能构成过失犯罪,因而过失犯罪不存在未遂。
(2)结果加重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行为的同时,发生了这一基本构成要件以外没有预见的结果的,就应处以比前一结果为重的法定刑。例如,行为人虐待家庭成员,致使被害人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到摧残、迫害,情节恶劣的,即已符合《刑法》第260条第1款的规定,构成虐待罪既遂;如果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就构成本罪的结果加重犯,则应适用该条第2款规定的法定刑。
所谓纯粹的不作为犯罪,是指某一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构成,不能由作为构成。比如,《刑法》第261条规定的遗弃罪,负有扶养义务的行为人,在他没有拒绝扶养时,就不能构成本罪;如果他已经拒绝扶养,情节恶劣,则构成遗弃罪既遂。
2.犯罪没有得逞不等于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如果实际发生的损害结果,不是行为人意图达到的法律规定的损害结果,则不能按实际损害结果确定罪责。例如,故意杀人犯在杀人时遭到被害人反抗,没有把人杀死,只把被害人砍成了重伤,就不能把伤害视为既遂,定为故意伤害罪,仍应按故意杀人未遂定罪。
(三)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所谓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犯罪分子犯罪本意的其他因素。例如,强奸犯某甲,以暴力将少妇某乙拉至路边欲行强奸,适有一行人路过,乙呼救,甲被吓跑,强奸未逞。这是违背某甲的犯罪意愿的。
犯罪未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方面:(1)被害人的发现、逃避和反抗;(2)其他人的阻止;(3)物的障碍,如遇到高墙、铁门、电网而无法逾越;(4)意外情况的发生;(5)自然力的阻碍,如放火后遭到雨淋或被大风吹灭;(6)犯罪分子受到能力的限制。比如,小偷不会使用密码,打不开保险柜。上述原因反映在具体案件上,有的可能单独发生,有的也可能互相交错,同时发生。
2.主观方面:(1)由于犯罪分子对实施的方法、犯罪的工具或者犯罪的对象在认识上发生错误,因而使犯罪不能按照犯罪分子的本意去完成。例如,犯罪分子误用空枪去杀人。(2)犯罪分子对作案现场周围客观情况的认识障碍。比如,某乙正在实施犯罪,看见晃动的树影,以为有人来了,拔腿就跑。
不同的犯罪未遂,表现了犯罪行为不同的实行程度,也反映了其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因此,划分犯罪未遂的种类,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犯罪未遂的性质,正确确定刑事责任,有助于适当量刑。
二、犯罪未遂的种类
本法没有明文规定划分犯罪未遂类型,根据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可将犯罪未遂分为两类:
(一)根据犯罪行为实行的程度,可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1.实行终了的未遂。犯罪分子已经完成实行了自己认为必要的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没有得逞。例如,甲想杀乙,在乙的饭里放了毒药,但是,乙发现饭有异味而没有吃,甲的意图未得逞,这就是实行终了的杀人未遂。
2.未实行终了的未遂。犯罪分子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完成他要实行的全部犯罪行为,因而使犯罪没有得逞。例如,甲欲杀乙,刚拔出手枪就被人抓住,未能开枪,即属于未实行终了的杀人未遂。
(二)以犯罪行为实际能否构成既遂为标准,可分为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1.能犯未遂。犯罪分子有实际可能完成犯罪,达到既遂。但是,在着手实行犯罪后,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没有得逞。如甲欲杀乙朝乙开枪,但未打中,当场被捉住,属于杀人的能犯未遂。因为,利用有效的枪支如果击中要害是可以致人死亡的。
2.不能犯未遂。犯罪分子因对事实认识错误,而不可能完成犯罪,即根本不可能达到既遂的犯罪未遂。本法理论把不能犯未遂又分为工具不能犯未遂和对象不能犯未遂。
(1)工具不能犯未遂,是指犯罪分子由于使用了不可能完成犯罪以实现其犯罪意图的工具。例如,误把白糖当毒药去投毒杀人,或者使用失效的子弹去射击杀人,等等,都是因为犯罪工具的客观性能使犯罪不可能达到既遂。
(2)对象不能犯未遂,是指犯罪分子由于侵害的对象并不存在,或者由于其固有的属性而不能使犯罪达到既遂。例如,小偷伸手扒窃,口袋内空无财物的;用枪向位于有效射程之外的人射击的;误把男子当女子强奸的,等等,都不能构成犯罪既遂。
三、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本条第2款对未遂犯的刑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未遂与预备、中止相比,其社会危害性的程度都要大,而与犯罪既遂相比,则要小。未遂与预备、中止、既遂之间,只有危害程度的差异,而没有实质的区别。
对未遂犯采取什么处罚原则,各国规定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1)必减主义,即应当比照既遂犯减轻处罚;(2)同等主义,即应与既遂犯处以同等刑罚;(3)得减主义,即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也可同罚。本条第2款规定,实际上采用的是得减主义,这是本法对犯罪未遂的一般处罚原则。
在审判实践中,正确掌握对犯罪未遂的处罚原则,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在定罪上,一方面,未遂犯要与被比照的既遂犯一样,按犯罪行为所触犯的刑法分则条款来确定罪名。比如,抢劫未遂的仍应定为抢劫罪,而不应定为抢劫未遂罪;另一方面,确定罪名又要反映未遂在故意犯罪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一般可用括号表述,如“抢劫罪(未遂)”。
(二)在量刑上应当掌握:
1.未遂犯的处罚应相对重于预备犯、中止犯,而轻于既遂犯。犯罪未遂虽然没有完成犯罪,但由于其客观上已着手实行犯罪,主观上又未放弃犯罪意图,因此,从法律上讲,对未遂犯不能免除处罚。但是,未遂犯如果符合《刑法》第37条规定,属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或者有其他法定免除处罚的条件的,也可以免除处罚。
2.按照立法精神,对未遂犯一般都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有的也可以不从轻或者不减轻处罚。
第一,对于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的,在具体量刑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未遂行为距离犯罪既遂的远近程度。一般说,距离犯罪既遂远的,从轻或者减轻的幅度要大;而距离犯罪既遂近的,从轻或者减轻的幅度要小。(2)未遂行为的不同类型。一般说,实行终了的未遂,其社会危害性相对要大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能犯未遂相对要重于不能犯未遂。如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后者从轻、减轻的幅度要大些。(3)实际的危害后果。没有实际损害的与有实际损害的,损害较轻的与损害较重的,其从轻、减轻的幅度也应有差别。
第二,对于具有下列情形的未遂犯,也可以不从轻或者不减轻处罚:(1)累犯;(2)惯犯;(3)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残酷,民愤很大的;(4)危害后果严重的(如造成被害人自杀或者精神受到严重摧残);(5)特别严重地危害国家利益的(如劫机、劫船案件)。
3.在罪责相同的前提下,必须比照既遂犯适用同一量刑幅度。例如,强奸罪,根据《刑法》第236条的规定,如果被告人犯罪情节一般,依法应按第1款的规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那么,具有同样情节的强奸未遂犯,也应按这一量刑幅度去从轻、减轻,而不能按第3款规定的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刑罚去从轻、减轻。
犯罪未遂是什么,如何定义犯罪未遂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顾刑法的规定,干一些犯罪活动,但是在他们还没有实施犯罪就被公安人员逮捕了,这个时候该如何去定罪呢。这里往往都会定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是什么,如何定义犯罪未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是犯罪未遂的特征与处罚原则。犯罪未遂所具有的三个构成要件或特征也是与故意犯罪的其他停止形态相区分的标志:
第一,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与犯罪预备相区别;
第二,犯罪未完成(未得逞)而停止下来,这与犯罪既遂相区别;
第三,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与犯罪中止相区别。
二、犯罪未遂罪还需要判刑吗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首先,犯罪未遂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由于刑法规定的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要确定对于犯罪未遂是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三,在确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确定是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
一般情况下,犯罪未遂会根据所犯的罪进行处罚,由于犯罪未遂的情节还是比较危险的,所以还是需要进行处罚的,在判刑的时候还要看犯罪进行到了哪个阶段,再进行处罚。
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是犯罪未遂的特征与处罚原则。犯罪未遂所具有的三个构成要件或特征也是与故意犯罪的其他停止形态相区分的标志:
第一,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与犯罪预备相区别;
第二,犯罪未完成(未得逞)而停止下来,这与犯罪既遂相区别;
第三,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与犯罪中止相区别。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都是意志以外的因素导致的犯罪未能得逞,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区分的关键点。
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如《刑法》第236条强奸罪的着手实施行为就是对被害妇女实施暴力、威胁等手段,以达到强行奸淫的目的。可以这样认为,犯罪预备行为是为分则具体犯罪构成行为的实行和犯罪的完成创造便利条件,为其实现创造可能性;而犯罪实施行为则是要直接完成犯罪,变预备阶段实行和完成犯罪的现实可能性为直接的现实性。
从时空阶段上看,犯罪预备只存在于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存在于实行阶段,而犯罪中止则既可以存在于预备阶段,也可以存在于实行阶段。
三、犯罪未遂的类型有两种:
一是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二是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其中,不能犯未遂又可分为工具不能犯未遂与对象不能犯未遂)。
前者以犯罪实施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为标准,后者以行为的实行能否实际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
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问题,应当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以既遂犯的处罚为参照,
二是适当从宽处罚,即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首先,犯罪未遂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由于刑法规定的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要确定对于犯罪未遂是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三,在确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确定是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是什么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和刑法犯罪罪名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都是没有完成犯罪结果的犯罪形态。普通群众仅从字面上可能也只是大概区分而不是真正了解。那么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究竟有哪些?
第一是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
第二是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的实际结果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即欲为而不能为。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主动放弃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即能为而不为。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根本区别。
第三是行为结果不同。犯罪未遂的结果是犯罪未逞,是指行为人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并不等于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须彻底地放弃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还要求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
第四是刑事责任不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对中止犯的处罚轻于未遂犯,其目的是鼓励犯罪分子不要把犯罪行为进行下去,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免遭犯罪的侵害。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和刑法犯罪罪名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都是没有完成犯罪结果的犯罪形态。普通群众仅从字面上可能也只是大概区分而不是真正了解。那么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究竟有哪些?
第一是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
第二是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的实际结果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即欲为而不能为。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主动放弃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即能为而不为。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根本区别。
第三是行为结果不同。犯罪未遂的结果是犯罪未逞,是指行为人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并不等于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须彻底地放弃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还要求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
第四是刑事责任不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对中止犯的处罚轻于未遂犯,其目的是鼓励犯罪分子不要把犯罪行为进行下去,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免遭犯罪的侵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观点,发布者:【】
本文地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法律时刻 https://www.falvshike.com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uduzhe.cn/fbab7C2pRXAdcAFI.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