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人看来,中国是没有信仰的。
这点呢,其实我们中国人也认,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就说自己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无神论者。
在古代,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呢?
说有吧,好像也有,说没有吧,好像也是没有。

中国人的信仰,和其他文明特别不一样。
其他文明的信仰具有排他性,你信了犹太,你不能信基督。
中国人不一样,谁灵就信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人如此特别的信仰呢?
接下来,我们会用四篇文章,来详细阐述中国人的宗教观。
今天我们先来聊聊儒家。
01
儒家的宗教性
其实,儒家有两重性格。
我们最熟悉儒家的性格,自然是人文性。
不过,儒家还有另外一重性格——宗教性。
老百姓祭祖、古代皇帝祭天、读书人拜孔子,这三种现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但是,这三件表面看来不相干的事,在中国人的信仰结构里其实是同一件事,就是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的祭祀。
儒生本来是在祭祀里专门管礼仪的人。
靠着这个专业技能,儒家就接管了中国人的祭祀。
儒家正是因为主导了中国的祭祀,才有了宗教的特性。
那么,儒家的祭祀,是祭祀谁呢?
天地和祖宗当然要祭祀的啦,而且儒家还把自己的创始人孔子也纳入了祭祀范围,让孔子有了和祖先、天地并列的神圣性。
于是,儒家的宗教性就有了三个不同的面相:老百姓的宗教、国家的宗教和读书人的宗教。
百姓祭祀的是祖宗,国家祭祀的是天地,而读书人呢,祭祀的是圣人孔子。
先说老百姓的宗教祭祀祖宗吧。
清明节扫墓、祭日烧纸,都是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祭祀仪式,体现了儒家独特的伦理观。
我们再来看儒家宗教性的第二个面相,作为国家的宗教。
上古祭祀传统里,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仪式:祭祀天地。
到了汉代,人们更重视五岳象征天下的意义,在解释儒家经典的时候,儒生就特别强调五岳祭祀是天子专属。
这套仪式最终发展成了国家权威的象征。
泰山是五岳之首,它可不仅仅是一般的名山。
在古代,泰山是历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首选之地。
最隆重的封禅大典,就是在泰山举行的。
那种仪式感和庄严感,炫耀的是国家的文化权力。
那么,谁可以参加封禅大典呢?
皇帝和朝廷高官有资格参加,不要说老百姓,连一般的士大夫都轮不上,只有远远站在那里,做吃瓜群众的份儿。
最后,儒家的第三面相,是读书人的宗教。
宋代以后的儒学,越来越注重形式化的礼仪,和佛教也差不太多。
很多书院都有礼圣殿,那是学生祭祀先师孔子的地方,书院里的儒生,每天一早就要拜孔子,行礼如仪。
02
一个不承诺给好处的“宗教”
虽然呈现出宗教的特性,但是它和其他宗教又不一样,儒家是一种另类的“宗教”。
儒家不是那种超越性的宗教,而只是一种世俗性的宗教。
一般老百姓为什么需要宗教?
是为了精神有依靠,命运有托付,生死有安排。
佛教、道教还有基督教都有高高在上的、主宰命运的大神,老百姓信仰菩萨、神仙或者上帝,可以给自己带来希望。
但是,儒家不一样,它太现实了,没有一个管人间事的神,不需要信众,也不会承诺什么具体的回报。
儒家的宗教性最终要为人文性服务。
也就是说,人和天地、祖宗的沟通,最终还要回到现实的伦理秩序中来,祭祀祖宗是为了强化家族之间的团结,封禅大典是为了巩固皇权的绝对权威,拜孔子也是为了修身成一个有德之人。
儒家的所有宗教性格,最终还是落实在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层面,这和基督教、佛教、道教完全不一样。
基督教教人如何救赎,佛教教人如何解脱,道教教人如何永生,这都是神和个人之间的事。
但儒家呢,祭祀的仪式都是为了巩固世俗的家族、王朝和儒家的权威。
所以,百姓若有所求,比如要去考秀才、举人,宁愿去文昌阁而不会去孔庙,因为文昌星有这种功能啊,可以保佑你科场走运啊。
而孔老夫子只会讲大道理,没有菩萨和神仙的法力。
在孔庙里面,只见读书人对至圣先师行大礼的,没见有人烧香的。
03
儒家的短板明显,撑不起中国人全部的精神信仰
这几年中国出现了一群新儒家,也想在民间复兴儒教,他们到乡村里面租一块地,办起了书院,带领一帮弟子们每天向孔子叩头,苦读圣贤书。
但是,当地的村民们竟然不接纳他们。
觉得这帮儒生和自己没有关系,还偷偷搬走了书院的瓦片,去盖了农民们喜欢的观音庙。
在孔庙和观音庙之间,老百姓喜欢谁,不是一目了然吗?
儒家作为宗教的短板,一览无余。
为什么老百姓更喜欢观音呢?
因为观音有求必应啊。
生不出娃,求观音;想健康,求观音;想结婚,求观音;想发财,求观音;哪怕想学习好,也能求观音......
孔子能做的,观音都能做,孔子不能做的,观音也能做,你说老百姓更愿意拜谁。
所以,儒家注定只能是一种“另类”的宗教,它满足不了中国老百姓精神世界的需求。
是人就怕死,怕死就想求生,哪怕求生不成,也会期待死后能过得好一点。
说白了,就是生与死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围绕着人的一生。
儒家是不讲生死的,孔子就说了,“子不语怪力乱神”。
儒家不跟你讲那一套神神秘秘的东西,但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需要这神秘的东西来克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啊。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中国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儒家给不了,那就会向其他家要。
所以儒家无法做到排他性,如果儒家想排斥别家思想,那最后老百姓一定是抛弃它,因为你满足不了我,还不让我去找小三,这算什么话哦。
这个时候,填补中国老百姓精神世界的,是谁呢?
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常说儒释道,佛教和道教,提供了中国老百姓对生死的信仰。
接下来的文章,我会来讲下佛教和道教给中国老百姓提供了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
本文来自狐狸先森讲历史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uduzhe.cn/fb9b2B2pVVgZXBFY.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