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与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有关,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女比例稍高于女性。其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还可能伴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发症有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肠穿孔、肠梗阻等。检查包括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因人而异,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稍多于女性。
病因: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环境因素:可能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有关。
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有家族遗传倾向。
感染因素:感染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因之一。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
症状: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主要包括: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糊状便或水样便。
黏液脓血便:大便中混有黏液和脓血。
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
里急后重:有便意,但排便不尽。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可并发多种并发症,如:
中毒性巨结肠:多发生于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等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
直肠结肠癌变: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明显增加。
其他:还可能并发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
检查:主要包括:
血液检查: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等。
粪便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有无脓血、红细胞、白细胞等。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可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CT等,可了解肠道有无其他病变。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可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主要包括: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预后: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发生癌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