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皮、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主要表现为红斑、油腻性鳞屑、瘙痒等。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皮脂分泌异常、马拉色菌定植与繁殖、个体易感性、免疫反应、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皮脂分泌过多为马拉色菌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马拉色菌的代谢产物可刺激皮肤发生炎症反应。个体的遗传背景、免疫状态等也可能影响发病。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
皮损主要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如头皮可出现油腻性鳞屑性红斑,伴有头皮屑增多、瘙痒,严重时可出现渗出、结痂。面部尤其是鼻翼、眉间、额部等可出现红斑、鳞屑,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胸部、背部等部位也可出现类似皮损。
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皮损特点,并结合必要的检查,如真菌镜检等,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减少复发。包括一般治疗,如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避免搔抓等。局部治疗可根据皮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外用抗真菌药物、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对于症状严重或泛发者,可考虑系统治疗,如口服抗真菌药物、抗生素等。
脂溢性皮炎经积极治疗后症状通常可以缓解,但容易复发。患者需要注意日常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减少复发的风险。同时,应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