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屎有血一般指便血,便血原因有痔疮、肛裂、溃疡性结肠炎等,应针对原因进行处理。
1.痔疮
痔疮是便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内痔。当痔疮受到摩擦或压力时,容易破裂出血,导致便血。这种便血通常呈鲜红色,附着在粪便表面或滴落在便池内。
患者可用温水坐浴,并遵医嘱外用痔疮膏或者口服地榆槐角丸、裸花紫珠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减轻疼痛、出血等症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进行痔单纯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等。
2.肛裂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小溃疡。排便时,由于粪便的刺激和摩擦,肛裂处容易出血,引发便血。肛裂引起的便血常伴有肛门剧烈疼痛。
若肛裂出血较多,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血药进行治疗,比如凝血酶、酚磺乙胺、氨甲环酸等。对于严重的肛裂患者,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比如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等。
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会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形成。在炎症的刺激下,肠道黏膜容易出血,导致便血。这种便血往往与黏液、脓液混合在一起。
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柳氮磺吡啶、奥沙拉秦、巴柳氮钠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控制炎症反应,缓解便血症状。
除了上述原因和治疗方法外,肠息肉、肠癌等疾病也可造成便血,可以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便血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和预防复发。特别是对于肠道息肉和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定期复查和随访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