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奶是新生儿和婴儿常见现象,可能由生理、病理、喂养方法不当等原因引起。喂奶后需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吐奶频繁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喂养方式可减少吐奶。
1.生理原因
婴儿的胃容量较小,且呈水平位,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婴儿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
婴儿的胃不像成人有弯度,容易反流,因此在喂奶后,胃中的食物容易被顶出来。
2.病理原因
感冒:由于咳嗽,腹压升高,也常常合并呕吐。
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都可能引起呕吐。
便秘:如果排便不畅,也会影响婴儿的食欲,导致呕吐。
幽门肥厚: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的婴儿,出生后1周左右开始出现呕吐,一般在出生后2~4周时呕吐会更加频繁。
肠套叠: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孩子4~10个月大时,呕吐物多为果酱样。
3.喂养方法不当
喂奶过快或喂奶量过多,使婴儿吸入大量空气;
奶嘴孔径过大,奶嘴未充满奶液,婴儿在吸奶时同时吸入大量空气;
喂奶后频繁改变婴儿体位。
4.其他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婴儿呕吐。
过敏:如果婴儿对牛奶蛋白过敏,也可能会出现吐奶。
如果婴儿出现吐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及时清理婴儿口腔中的呕吐物,避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保持婴儿的呼吸道通畅,可以将婴儿竖着抱起,轻轻拍打背部,帮助排出呕吐物。
如果婴儿呕吐频繁,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腹泻、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
调整喂养方式,喂奶时要注意控制奶液的速度和量,避免婴儿吸入过多空气;喂奶后要及时拍嗝,帮助排出胃内气体。
选择合适的奶嘴,奶嘴孔径不宜过大,要充满奶液。
注意喂奶姿势,喂奶时要让婴儿的头部略高于身体。
总之,婴儿吐奶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如果吐奶频繁或伴有其他症状,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以排除疾病因素。同时,家长也应注意调整喂养方式,以减少婴儿吐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