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可发生于儿童及成人,冬春季多发,主要症状有听力下降、耳痛、耳鸣等,治疗方法包括清除中耳积液、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等。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黏液、浆-黏液,亦可为胶冻状。其病因主要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常见于冬春季。其主要症状有:
1.听力下降:可表现为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表现为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部分患者可有低调间歇性耳鸣,多为“噼啪”声,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其他: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如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
2.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切除术等。
3.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4.中医中药治疗:如鼓膜按摩、针灸等。
需要注意的是,分泌性中耳炎可导致听力下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此外,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密切关注其听力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