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限制蛋白及磷摄入、抗血小板治疗、避免肾损害因素等,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定期复查,严重时需替代治疗。
慢性肾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高血压和尿蛋白是加速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控制血压和尿蛋白。
血压控制目标:尿蛋白≥1g/d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尿蛋白<1g/d时,血压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降压药物选择:常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不仅能降低血压,还有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2.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来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为0.6~0.8g/(kg·d),同时应避免食用富含磷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脑、海鲜等。
3.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慢性肾炎患者常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可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以防止血栓形成。
4.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仅适用于病理类型较轻(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膜性肾病等)的患者,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感染、劳累、妊娠及应用肾毒性药物等均可加重肾功能损害,应避免这些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肾炎的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同时需要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的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出现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