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黏膜病变以及皮疹等,常见治疗方法为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
一.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能会升高到38°C左右,并持续数天。
2.口腔黏膜病变舌、齿龈、颊内侧等口腔黏膜部位会出现小红斑,随后可能发展为水疱。这些水疱可能会破溃并形成溃疡,导致口腔疼痛,影响患者的进食和饮水。
3.皮疹手心、足心、肛周及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这些皮疹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突起,内含浑浊液体,数目不等,一般不少于50个。部分皮疹会转变为疱疹,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疱疹消退后通常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患儿需暂时隔离,避免造成交叉感染。通常建议隔离2周左右,同时患儿使用过的个人物品应彻底消毒处理。保证患儿卧床休息,给予充足的水分和容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稀面条、大米粥、蔬菜粥等。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猕猴桃、草莓等,有利于机体恢复。保持患儿的皮肤和口腔清洁干燥。皮肤疱疹要防止抓破,口腔疱疹可使用淡盐水漱口以减轻疼痛。
2.对症治疗如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温水毛巾擦拭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当体温超过38.5°C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针对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可使用口腔黏膜保护剂,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康复新液等,或外涂冰硼散甘油、溶菌酶含片等,有助于加速溃疡愈合。
3.抗病毒治疗在发病早期,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但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