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屎即大便,大便拉出血原因有痔疮、肛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应针对原因进行处理。
1.痔疮
痔疮是直肠或肛门周围静脉曲张所引起的疾病,长时间便秘、腹压增加等因素可导致痔疮出血。痔疮出血通常为鲜红色,且多发生在排便后。
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痔疮膏、地榆槐角丸、裸花紫珠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减轻出血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进行手术治疗,比如痔单纯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2.肛裂
肛裂的发生与长时间便秘、长时间腹泻、感染等因素有关,由于肛门软组织裂开,可引起大便出血现象。
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酚磺乙胺、氨甲环酸、凝血酶等止血药进行治疗。若肛裂较为严重,可采取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3.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以清除感染,促进病情痊愈。
4.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并不明确,一般情况下和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该病可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导致大便出血。
患者可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进行治疗,比如柳氮磺吡啶、奥沙拉秦、巴柳氮钠等,以控制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
5.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结肠内突出的肿块,多为良性,但有可能恶变。息肉出血可引起大便出血。
对于出血的息肉,可使用电凝技术进行止血。若息肉体积较大或者存在恶变倾向,应及时进行息肉切除术。
大便拉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选择。对于出现便血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