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不同时期的血常规表现不同,包括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单核细胞增多等,不能仅凭血常规结果确诊艾滋病,需结合其他检测。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感染后,不同时期的血常规表现有所不同。
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可出现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少数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
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无症状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无症状期。此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6-8年。血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200×10⁶/L,HIV载量明显升高。同时,患者可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导致血常规的异常。常见的表现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此外,还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单核细胞增多等。
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规检查只是艾滋病诊断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仅凭血常规结果确诊艾滋病。如果有高危行为或怀疑感染HIV,应及时到医院进行HIV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对于艾滋病患者,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注意营养支持和心理调节,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此外,艾滋病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避免性传播,保护他人的健康。同时,应加强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减少艾滋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