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常见营养性疾病,主要因先天储铁不足、铁摄入量不足、生长发育快、铁吸收障碍和铁丢失过多引起。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其主要原因如下:
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期铁储备不足,与母亲孕期铁摄入不足、早产、双胎或多胎等因素有关。
2.铁摄入量不足:这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和牛乳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要量相对较多,若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4.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如谷类、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草酸、植酸、磷酸等可与铁结合,影响铁的吸收。此外,一些疾病如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等也可影响铁的吸收。
5.铁丢失过多:正常情况下,每天由肠道脱落的细胞及其他代谢产物损失的铁量相对较少。但在一些情况下,如慢性失血可导致铁丢失过多,如肠道寄生虫病、钩虫病等可引起慢性失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也可导致铁丢失过多。
总之,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关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等。同时,要注意饮食搭配,避免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铁的吸收。如果怀疑孩子缺铁性贫血,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