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与遗传、环境、感染和免疫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还可能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出血等,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等进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预防措施包括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肠道感染和定期体检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
1.病因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和免疫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环境因素:可能与感染、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感染因素:肠道感染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诱因之一。
免疫因素:免疫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腹泻: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糊状便、黏液脓血便。
黏液脓血便:大便中含有黏液和脓血,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表现。
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疼痛,疼痛性质为隐痛或绞痛。
里急后重:有排便不尽感,常伴有腹胀。
3.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可并发多种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出血等。
中毒性巨结肠:多发生于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等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肠穿孔:多发生于病情严重、病变广泛的患者,穿孔后可引起腹膜炎。
大出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出血量多且急,可导致休克。
4.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等。
临床表现:具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
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
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可见炎症性改变。
5.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并发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的患者。
营养支持:对于病情严重、不能进食的患者,需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6.预防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保持充足的睡眠。
积极治疗肠道感染:如有肠道感染,应及时治疗。
定期体检:有溃疡性结肠炎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应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