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月的宝宝还不会走路的原因包括个体发育差异、营养不良、碘元素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解决。
1.个体发育差异
宝宝的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可能发育较早,10个多月就会走路,而有的宝宝可能发育较晚,15个月甚至更晚才会走路。只要宝宝的智力、身高、体重、语言等其他方面发育正常,单纯不会走路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无需过于担心,可以适当增加宝宝的站立、坐等训练,锻炼下肢肌肉的力量。同时,给予宝宝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增强其学习走路的信心。
2.营养不良
如果宝宝不是母乳喂养,或者母乳不能提供全面的营养,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宝宝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营养不良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包括骨骼和肌肉的发育,进而影响宝宝学习走路。家长应确保宝宝获得均衡的饮食,可以选择优质的配方奶粉作为补充。同时,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等营养素,以促进骨骼的发育。
3.碘元素缺乏
碘元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缺乏碘元素会导致生长发育停滞或智力发展缓慢。碘元素缺乏也可能影响宝宝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从而影响走路能力。家长可以带宝宝去医院进行微量元素的检测,如果确认碘元素缺乏,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碘化钾进行补充。此外,也可以在宝宝的辅食中适当添加海带、紫菜等富含碘元素的食物。
4.甲状腺功能低下
甲状腺是人体的重要腺体,负责控制体内的激素水平。如果甲状腺功能低下,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包括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如果宝宝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如果确诊,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甲状腺激素,如服用左旋甲状腺素钠。同时,需要长期治疗并监测甲状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