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板肌肉痛可能是由于慢性劳损、外伤、足底筋膜炎等原因导致,应根据具体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详情如下:
1.慢性劳损
长期慢性劳损会导致脚底肌肉处于痉挛状态,局部血液循环便会受限制,因此会引起酸胀、疼痛感。
平时应适当减少活动,防止疼痛持续加重。每日可以使用温水泡脚,能够促进脚底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现象。
2.外伤
若是脚底板受到不良刺激,或运动时用力过度,可能会导致局部肌肉拉伤,并产生较剧烈的收缩疼痛。
短期内可以采取冷敷的方式促进血管收缩,24小时后可选择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对脚底进行按摩,能够减轻疼痛感。若发生血液淤积,患者可以考虑按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地奥司明片等药物促进血液循环。
3.足底筋膜炎
足底长期受凉或受慢性刺激,通常会诱发局部慢性炎症,炎症侵犯足底筋膜后,会使其出现充血、肿胀现象,此时便会造成足底筋膜急性或慢性损伤,并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进行拉伸训练,能够缓解筋膜压力,或进行红光理疗,通过光热作用刺激血液循环,并减轻疼痛感。必要时患者还可以遵循医生的建议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减轻局部炎症以及肌肉痛。
除上述原因外,若是患者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当病情严重导致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后,下肢血液循环便会受累,会出现麻木、疼痛等神经压迫症状。患者可以考虑按医生要求服用复方氯唑沙宗片、盐酸替扎尼定片、马来酸氟吡汀胶囊等药物减轻突出症状。若是病情较严重,应尽早采取半椎板切除术的方法减轻神经压迫。
若日常生活中持续存在脚底板疼痛,并且存在进行性加重现象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