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收缩功能减退,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可导致死亡。其病因包括感染、遗传、非感染性炎症、中毒、内分泌代谢紊乱、微量元素缺乏等。目前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心脏超声等检查进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等。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本病的特征为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扩张型心肌病。
一、病因
1.感染
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对心肌的直接损伤,或者体液、细胞免疫反应导致的心肌炎后心肌纤维化,可能是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原因。
2.遗传
部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
3.非感染性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心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扩张型心肌病。
4.中毒
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抑郁药物等,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引起扩张型心肌病。
5.内分泌代谢紊乱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可能影响心肌代谢,导致心肌病变,进而引发扩张型心肌病。
6.微量元素缺乏
某些微量元素如硒、镁等缺乏,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有关。
7.其他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也可能参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发展。
二、症状
1.心力衰竭症状
患者会出现活动后气促、乏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急性肺水肿。
2.心律失常症状
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晕厥、猝死。
3.心脏扩大症状
心脏听诊可发现心界扩大,心音减弱,部分患者可闻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
4.栓塞症状
长期心房颤动可导致附壁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可引起脑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
5.猝死
部分患者可发生猝死,尤以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更为凶险。
三、检查
1.心电图
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改变。
2.超声心动图
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室的大小、室壁的运动、心脏的射血分数等,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可提供更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有助于诊断和评估心肌病的严重程度。
4.冠状动脉造影
用于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肌病变。
5.基因检测
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遗传咨询。
四、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心脏超声检查及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心肌病变的原因。以下是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依据:
1.临床表现: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
2.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或不伴心室收缩功能减退。
3.排除其他原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低盐饮食、吸氧等。
2.药物治疗
(1)利尿剂:减轻水肿。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构。
(3)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
(4)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律失常。
(5)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对于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心功能。
4.心脏移植
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六、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可减少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风险。
2.避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3.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定期体检
有心肌病家族遗传史者,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七、注意事项
1.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2.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3.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4.如出现心悸、气促、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总之,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需要患者积极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和保健。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