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是1岁内婴儿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先天储铁不足、铁摄入量不足、生长发育快、铁丢失过多等原因引起。患儿会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检查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治疗方法包括去除病因、补充铁剂,必要时输血。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应从孕妇和婴儿两方面入手。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发生于1岁以内的婴儿。以下是关于小儿缺铁性贫血的5分钟搞懂内容:
1.原因:
先天储铁不足:胎儿在母体内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如因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铁摄入量不足:这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3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需铁量增加,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易致缺铁。
铁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铣比成人多,由皮肤损失的铁也相对较多,若出现肠道失血和慢性失血等情况,更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2.症状: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重,病程越久,肝脾肿大越明显。
非造血系统症状:可有食欲减退、异食癖、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口角炎、指甲变脆、反甲等。
3.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特殊改变。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机体铁储备的敏感指标,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依据。
血清铁:降低。
总铁结合力:增高。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骨髓象: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小,胞质少,着色浅,血红蛋白含量少,边缘不整齐。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无异常。
4.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确诊后需进一步寻找病因,如铁丢失的原因等。
5.治疗: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月经过多者需调经,寄生虫感染者需驱虫等。
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剂量应按元素铁计算,一般为每天4-6mg/kg,分2-3次口服。同时口服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输血:一般仅用于严重贫血或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温馨提示:小儿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预防重于治疗。孕妇应注意合理饮食,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婴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豆类、蔬菜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