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朝文
蒙斯再次成为比利时的骄傲。2015年,这个古朴典雅的小城被确定为“欧洲文化之都”。上百场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游客争相抚摸蒙斯“幸运猴”(王朝文摄)
蒙斯是比利时埃诺省的首府,距首都布鲁塞尔60多公里,有1000多年的历史。蒙斯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山丘”之意。蒙斯城不大,人口10万,一小时即可走遍全城,但城市保存完好,市内许多街道还是当年的小石板路,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甚至中世纪的建筑随处可见。壮丽的大广场、宏伟的大教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蒙斯钟楼,令无数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幸运猴”的故事
蒙斯市政厅建于十三世纪。在市政厅门口右侧的墙上,一只生铁铸造的小猴蹲坐在那里,小爪子摸着脸蛋,神态可掬,像是在思考,也像是在打招呼。小铁猴由于太小,如果不是有名,很难引起路人或游人的注意。
这只小铁猴被蒙斯人称为“幸运猴”。蒙斯人讲,只要用左手摸一摸小猴的头顶,在一年之内就可以实现一个愿望。我到蒙斯时,正值阳春三月,天气微微转暖,路边已摆放鲜花,尽管旅游旺季没到,但前来朝拜“幸运猴”的仍有数十人,孩子、女人、情侣居多,其中大多数是游客,也有不少本地人。来的人都会仔细端详“幸运猴”,摸一摸“幸运猴”的头顶,合影留念。有不少孩子簇拥着“幸运猴”,摸着“幸运猴”的头顶舍不得离开。一对中年情侣竟然同时摸着“幸运猴”头顶开始亲吻,显然想告诉世人他们许愿相亲相爱直到永远。不知是谁,让“幸运猴”怀抱一束鲜花,使“幸运猴”比平时增添了几分魅力。蒙斯旅游局的一位官员说,在旅游旺季,每天摸“幸运猴”的多达上千人。由于摸的人多了,加上岁月的洗刷,“幸运猴”的头顶已经发亮,没有了铁色,与猴身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
手捧鲜花的蒙斯“幸运猴”(王朝文摄)
这只小铁猴什么时间铸造的?为什么会摆放在市政厅门前,就连今天的蒙斯人也说不清楚。比利时专门研究蒙斯史的学者对小铁猴的来历做过考证,三种说法比较集中:其一小铁猴是中世纪一位年轻铁匠的杰作。在中世纪的蒙斯,猴是吉祥物,打铁技术非常发达。1378年,当时蒙斯有18位铁匠,号称“十八硬汉”,用三个月的时间铸造了一门4300公斤的铁炮。历史学家猜测,这位年轻铁匠铸造小铁猴的目的是向世人展示其精湛的铸铁艺术和才华。其二小铁猴是当时市政厅地下室下面一个小酒馆的招牌。1897年,这个小酒馆关门了,但招牌仍留在原地直至今天。第三种说法小铁猴是专门用来吓唬淘气孩子的标志。在今天的蒙斯,小孩淘气时,家长经常吓唬说:“再不听话,把你送到小铁猴子那去”。
蒙斯的小铁猴变成“幸运猴”要感谢比利时老国王利奥波德三世。1928年7月8日,还是王储的利奥波德和王妃阿斯特丽德到蒙斯,从市政厅出来看到这只小铁猴。小铁猴的神态吸引了王储夫妇。后来人传说利奥波德王储夫妇是专门到蒙斯观赏这只小铁猴的。两年后,蒙斯小铁猴是“幸运猴”的故事开始流传,而且越传越神。1934年,利奥波德的父亲登山时意外死亡,利奥波德加冕为王,成为利奥波德三世。之后,慕名朝拜摸猴头顶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商贾富豪、知名艺人越来越多。比利时现任国王菲利普和王后马蒂尔德在任王储和王妃的时候就来蒙斯摸过“幸运猴”。比利时老国王阿尔贝二世和王后保拉、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西班牙老国王卡洛斯和王后索菲也都摸过“幸运猴”。据说,“幸运猴”对女人,尤其是对年轻女孩最灵验。摸过“幸运猴”头顶的“女人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如今,“幸运猴”俨然成为蒙斯的守护神,它既是蒙斯响当当的招牌,又是古城独特的一景。凡到蒙斯的游客,都要看看“幸运猴”,摸顶沾喜,合影留念。蒙斯人也为“幸运猴”骄傲,认为“幸运猴”体现了今天蒙斯人的性格和品格:热爱自由、诙谐幽默、礼貌诚实。
“天使下凡”的传说
“幸运猴”带来幸运,但未能保佑蒙斯免受战争的摧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都燃烧到了蒙斯。1914年8月23日,在蒙斯发生了一战期间著名的“蒙斯战役”。英国远征军30000人按照法军统帅部的指令于23日拂晓挺进蒙斯—孔代地段的运河。当日晨,德国第一集团军也向蒙斯开进,并向英军发起进攻。英军固守阵地,经过一天多的激烈战斗,德军伤亡惨重,死伤5000余人,英军死伤1500人,最终使比利时军队和法国军队成功在依瑟集结,保证了马恩河战役的最终胜利。二战期间,1940年5月中旬,德军开始对蒙斯进行轰炸,蒙斯国家档案馆大部分设施被德军炮弹摧毁,许多珍贵档案资料化为灰烬。同年5月19日,德军占领蒙斯。直到1944年9月2日,美国第三装甲师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解放了蒙斯。蒙斯是最先从法西斯铁蹄下解放的比利时城市之一。
马塞尔画作蒙斯之战“天使下凡”(蒙斯旅游局供图)
战争的硝烟在蒙斯虽已散去,但战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仍然广泛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天使下凡”的故事。传说蒙斯战役期间,英国远征军在蒙斯遭遇德军,双方军力对比,德强英弱。双方的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渐渐德军占了上风,英军开始撤退。正当英军面临惨败,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候,一位天使,也有传说是一排天使,骑着白色骏马、身着白衣、手持利剑从天而降,立在英德两军中间,阻止德军向英军进攻,顿时吓得德军一片混乱,溃不成军,再也无法向英军发起进攻,只好鸣金收兵。
1915年,记者出身的英国作家贝格比在其《天使的一边》一书中引用了一名在场参与撤退的英军士兵的话说,他当时清楚地看到,空气中有一道奇怪的光,轮廓明显,不是月光的反射,四周没有任何云。这名英军士兵还说,那道光后来变得更加明亮,他可以看到十分明显的三个形状,其中一个在中间,看起来像是一双向外展开的翅膀,另外两个看上去不是很大,但与中间那个有明显的区别。它们看似有一个很宽松的金色斗篷。
“天使下凡”的故事后来越传越神,尤其在英国,描述“天使下凡”故事的书籍陆续出版,广为流传,还有诗人用诗歌赞美天使的显现。比利时蒙斯籍画家马塞尔还专门创作了一幅油画,展现“天使下凡”的场面。不过,很多人认为,“天使下凡”的故事是杜撰的,当时的英国政府出于政治目的,想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世人英军受到了神的保佑,是不可战胜的。
人杰地灵的沃土
蒙斯的故事神、传说奇,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
没有蒙斯,就没有画家梵高。这是我在蒙斯观看完《梵高在波利纳什矿区》画展后一个特别突出的感觉。画展是蒙斯市政府举办的,主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画展通过梵高的油画、素描、书信记述了梵高1878年至1880年在蒙斯生活的状况、从牧师转变为画家的经历。梵高1853年生于荷兰南部的一个小镇,16岁时在叔叔的画廊当过几年学徒,主要学习如何卖画做生意,偶尔也画画,但他对绘画不感兴趣。梵高小时候先是对语言感兴趣,在私塾学习法语、英语和德语,后来对宗教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自己天生就有宗教的基因。24岁时,他到阿姆斯特丹学习神学,准备报考大学。失败后,他又到布鲁塞尔学习几个月的神学。1878年,梵高到蒙斯开始了牧师生涯,在波利纳什煤矿区传教。他与矿工同吃同睡,一起深入700多米深的矿井。他的行为引起教会不满,被终止了牧师资格。矿工生活的艰辛深深刺痛了梵高,也激发了梵高创作的欲望,他拿起画笔,从此,走上了画家之路。从1880年开始绘画到1890年自杀,梵高创作了900多幅油画、1100多幅素描,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画家,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表现主义的先驱。
从蒙斯走向欧洲成为世界名人的还有十六世纪的拉絮斯。拉絮斯1532年生在蒙斯,幼年时在蒙斯教堂的唱诗班学习唱歌和音乐,后来云游意大利、法国、德国,成为文艺复兴晚期欧洲最著名的作曲家、复调音乐的一代宗师,被誉为“蒙斯之子”。
蒙斯成就了梵高,诞生了拉絮斯,却让法国著名诗人魏尔伦败走麦城,泪洒蒙斯。魏尔伦在法国文学界素有“诗王”之称,发表过《忧郁诗篇》《死亡》等著名诗集。1871年,他结识了兰波,法国另一位著名诗人。于是,魏尔伦抛弃妻子和孩子,和兰波一起去了伦敦。1873年,魏尔伦醉酒后用枪击伤了兰波,在蒙斯身陷囹圄。蒙斯是魏尔伦的“滑铁卢”,他在蒙斯监狱中得知妻子孩子离他而去,兰波也离开了他,悲痛至极。出狱后,魏尔伦再也没有回到过蒙斯。
几个世纪过去了,拉絮斯、梵高、魏尔伦无数名人早已成为历史,留给人们的只是怀念和遐想。蒙斯还是蒙斯。蒙斯旅游局的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天的蒙斯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景色更加迷人,星光更加灿烂。
“收藏奇人”杜斯伯格
本文来自新华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f1dB2pVUQBQDVM.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