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未遂该怎么样处理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行、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生活正面临着与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未遂该如何样处理相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案。

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未遂该怎么样处理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未遂该怎么样处理这一问题,解答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至于从轻或者减轻的幅度大小,则应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定。但对于情节特别恶劣、危害后果严重、人身危险性大的未遂犯,也可以与既遂犯同等处罚,而不予从轻或者减轻。

《刑法》第二十三条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认定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认定标准:

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信用卡管理制度。

2、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行为。

3、主体要件: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要件: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一般均具有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四)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犯第二款罪的,从重处罚。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eabC2pRUAFSBVM.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相关推荐

  • 妨害信用卡15张判刑多久,妨害信用卡管理有哪些情形

    根据你提供的内容,生成的摘要如下:,,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

    2024-12-11 03:56:31
    46 0
  • 妨害公务案件有什么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知道一些人们违反了规定,会被处于相应的惩罚。但在一些国家公务案件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妨碍公务人员,对此国家有着相应的规定,下面法务时刻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妨害公务案件有什么特点。 妨害公务案件有什么特

    2024-12-11 03:31:48
    60 0
  • 中国新刑法妨害动物检疫罪既遂判几年?

    通常是在三年以下的,国家对于进出口的动植物的检疫是非常严格的,主要为了避免有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物种。但如果是利用自身的职务去防害动植物的检验就已经是构成了犯罪,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中国新《刑法》妨害动物检疫罪既遂判几年? 法院对妨害

    2024-12-11 03:27:44
    67 0
  • 涉嫌妨害文物管理罪怎么量刑

    这里无法准确回答量刑标准,因为妨害文物管理罪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某些犯罪行为的统称,像故意损害文物罪,倒卖文物罪,故意损坏名胜古迹罪等都属于妨害文物管理罪。犯罪行为不同,量刑时的参考依据也不一样。 一、涉嫌妨害文物管理罪怎么量刑? 妨害文物管理罪的量刑标

    2024-12-11 03:14:00
    52 0
  • 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区别在于

    律师解答 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区别是: 1.妨害作证罪是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故意毁灭有关他人诉讼案件的证据的行为,最高刑是七年有期徒刑。 2.帮助毁灭证据罪是帮助他人毁灭有关他人诉讼案件的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最高刑是三年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

    2024-12-11 02:39:46
    73 0
  • 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司法解释

    法释〔2018〕19号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5次会议、2009年11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7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2024-12-11 02:37:37
    52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