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战争动员工作计划 第1篇
与此同时,中国的主力部队决定发起了第二波反击作战,这一次,不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解放军三个部队同时对印军主力发起夹击,至22日夜间,再次歼灭印军5800多人,俘虏1万余人,剩余的印军扔下装备狼狈逃窜。
解放军一路追赶印军到了距离新德里只有50公里的地方,此时,部队接到中央的命令,停止追击,但为了威慑印军,就地扎营,同时中国的远程导弹部队也整装待命,一旦印军还有什么动作,将进行火力压制。
此时的印度首都新德里一片混乱,大量英国商人纷纷撤离,老百姓跑上街头,到处弥漫着悲观的情绪,他们认为西方国家抛弃他们了,而中国的大军正在他们家门口,等待他们的,将是怎么样的结局?中国人会报复他们吗?
恐慌之下,新德里一些部门开始了自救工作,在英国人200年的殖民统治下,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去讨好别人。
为此,他们甚至紧急组织人手,连夜印制了大量的中文教材,准备在中^v^队进城后拿出来表明心意。
在英国人统治的200年里,印度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他们需要向英国政府交纳高额地税,
很多农民为了交税,甚至不惜去借高利贷,因为借高利贷的后果,肯定要比交不起税的后果要轻。
但事实上,那些放贷的印度人,也只不过是给英国人打工罢了。
长期艰苦的生活让印度人对于再次成为别人的殖民地万分的恐慌。
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却宣称,对于中印战争感到遗憾,对于他们的兄弟国家中国遭到入侵,他们会在有必要的时候站在中国这一边。
印度总理尼赫鲁绝望之余,只能向美国人求助。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v^向外界宣布:“中国解放军于即日起全线停火,并于12月1日起撤回边境线20公里后。”
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印度人,西方国家也非常的不理解,为什么中国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打赢了战争,而不去占领印度?
在西方国家看来,这个世界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印度为什么发起这场战争,很显然,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打。虽然在英国撤出后,印度实现了独立,但在这几十年里,印度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他们一边接受着美国、苏联的馈赠,一边丢失了他们的主权。
而国内长年处于混乱的政治斗争中,百姓对于这样的生活早已经麻木了,尤其是在得知苏联弃他们不顾后,国内各大势力都对执政党失去了信心。
这跟他们在之前表现出来的自大有很大的反差。一个失去主权的国家,在舆论上面是严重封闭的,他们拿着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向百姓们信誓旦旦的承诺将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拿着已经被苏联、美国淘汰的二手装备,和二战时期的装备进行比较,以突出他们军事实力的强大。
他们把自己塑造成一幅比中国强大很多的样子,但两个国家在短短的一个月内,高下立判。尤其是得知真相后的军队将士们,此刻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帮助,十个印度也不是中国的对手。
但在慌乱中,印度人却没有明白,这场战争的本质。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印度来拖住中国发展的速度,而中国人的目的则很简单,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仅此而已。
印度战争动员工作计划 第2篇
这一作战思想是在完善“冷启动”作战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其思想内涵与美军等先进国家军队实行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非常相似。但由于其延续了“冷启动”作战理论中关于陆军仍然“唱主角”的基调,使得其他军种对于其仍然有所抵触。
“冷启动”作战理论是由印度陆军提出,印度海军和空军对这一理论缺乏兴趣
提出这一思想后,在陆军参谋长的大力支持下,印军举行了多次陆空联合战役演习对其进行验证,并且在演习中演练了使用“烈火”-1型导弹装载核弹头进行核报复的行动。
印度国庆阅兵式上的“烈火”-1型导弹
这一系列行动表明,印度军队已经将战区级核威慑背景下的高技术有限战争作为未来作战的基本着眼点,也就是说其针对巴基斯坦的作战也将主要是战区级的存在核威胁的有限战争,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偏重于进行更大规模甚至攻灭敌国的战争。
一体化战区作战思想有如下特点:
1.指挥控制一体化,在没有建立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情况下, 通过临时组建战区联合司令部 的措施来达到统一指挥战区内 各军兵种部队的目的,并且建立一体化指挥控制中心和统一的战场侦察监视体系;
2.作战力量一体化,重组战区部队整编为一体化作战群,以取代打击军;
3.作战行动一体化,通过战区将各军种的作战行动融合为一体,以发挥整体威力;
4.作战保障一体化,建立配套的一体化后勤保障体系对后勤保障行动进行统一协调。
印度战争动员工作计划 第3篇
印军的“帕拉克拉姆”行动因为准备工作的缓慢而最终失败,使得印度认识到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以往那种缓慢的战争准备节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且将敌国一举消灭的企图必然导致对手使用包括^v^的所有手段进行殊死抵抗,最后只能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在这种背景下,印军提出了所谓的“冷启动”作战理论。
“冷启动”作战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像计算机冷启动那样快速进行战争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部队的动员、集结和部署,在最快的时间内对敌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打击。
1986-1987年印度“铜钉”三军联合演习期间,印军调动范围示意图
这一作战理论放弃了原来主要将苏军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模式作为参考的做法,而是主要以美军的空地一体战和快速决定性作战等理论为参考。该理论最早于2002年由印度陆军西部军区司令比罗伊中将提出,并且很快就得到了高层的广泛赞同。
经过仔细研讨和演习验证,印度于2004年10月正式采用了“冷启动”作战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体化作战群”和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基础上的。
所谓的“一体化作战群”是一种放弃了原来打击军和牵制军区分的新的编组方式,具体说是陆军将组建8个这种作战群。每个作战群都是包括装甲兵、炮兵、机械化步兵和陆军航空兵的装甲师(旅)或机械化师(旅)。
一体化作战群分为三个层次组建,最高级为师或旅司令部组成的作战群或指挥部,下辖若干个以装甲团或机械化步兵营为基础组成的作战大队作为第二层级,最低的层级就是以装甲连或机械化步兵连为基础组成的作战组。
因为动员和部署行动过于缓慢,2001年印度制定的向巴基斯坦开战的“帕拉克拉姆”行动最终无果而终
每个层级都根据作战需求,对装甲兵(实际上是坦克兵)和机械化步兵进行混合编组,并加强和配属炮兵、防空兵和陆航直升机等力量,以提供多兵种合成的作战力量。
而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则是指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对一体化作战群进行强大的对地攻击、远程精确打击和破坏性火力支援,同时以^v^、空降部队对敌后方的战略要地、交通要道进行攻击,以切断其后方补给线和交通线,阻止敌军实施反击的同时制造混乱。“冷启动”作战理论正式成形后,印军举行了大量演习进行检验,并对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总的来说,“冷启动”作战理论主要着眼于快速动员和部署,实施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作战行动,强调机动作战和三军协同作战,并且采取集中兵力兵器形成绝对优势以震慑敌人,最后以最快的行动达到战争目的。
虽然提出的设想非常诱人,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首先,印度的文官治军体制就对该理论不太赞同。因为这一理论要求军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动员和部署,但印度以决策缓慢著称的文官决策层怕是难以做到快速决策,并且文官决策体系对于任何加强军方决策权力的做法也会保持警惕,不会允许一个独立于文官体系之外的独立的军事决策层的出现。
其次,三军分立的体制决定了该理论会受到军种利益的抵制。很明显,这一主要由印度陆军提出的作战理论是由陆军唱主角的,如果印度海军和空军无条件接受这一理论,就等于承认陆军的主导地位,这是其军种利益所不能接受的。
美军提出的大量作战概念虽然喧嚣一时,但能够得到各军种一致赞同并有效付诸实施的却并不太多,其中军种利益方面的矛盾起到了很重要的制约作用。
印度空军认为各军种之间的作战应该进行协调,但却应该各打各的仗。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按照“冷启动”作战理论作战的话,空军势必要将自己的兵力分散给陆军各方向上的部队,对其实施直接支援,但如果巴基斯坦集中空军力量,就会导致力量分散的印度空军无法夺取制空权。
因此,空军对于这一理论的很多内容持反对态度。最后,印军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对“冷启动” 作战理论形成了制约。从所谓的一体化作战群可以看出,其非常类似于我军军改后的合成旅,但这种临时抱佛脚编组起来的作战群是否能够顺畅地运转起来,在印军没有平时磨合的情况下必然是问题丛生。
印军修改“冷启动作战理论”应对与巴爆发冲突
同样,印度军队,特别是作为“冷启动”作战理论“主角”的陆军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和管理运用水平却比较落后,对于该理论所要求的较高的火力、机动力、指挥控制和协同作战能力都不能有效满足,加上印军联合作战训练水平的制约,使得其前景并不是很乐观。
正如美^v^事媒体对该理论的评价所说的那样:“这样的作战计划从书面上看似乎很好,但在目前形势下,印军能否完成这样一个作战计划呢? 很显然,他们还需要好几年时间进行准备。”
印度战争动员工作计划 第4篇
印度媒体开始进行“自嗨式”战争动员,包括NDTV(新德里电视台)专门开通了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报道,采访了那个印军上校的家人,还有部分退役将领等。在印媒的鼓动下,很多不明真相的印度民众开始头脑发热,喊出诸如不怕开战的口号,并掀起又一轮的抵制潮。
而最为粗鄙和低级的是,印媒引用了没有经过核实的双方伤亡比,单方面宣布“印度大胜”。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更是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试想一下,如果印度真的偷袭成功,怎么一开始连自己伤亡多少人都搞不清楚,只能通过统计失踪者来估算?从古至今,只有胜者有资格清理战场和统计双方具体伤亡情况,印方很显然没能清理战场,这说明了什么?其实已经不言而喻。
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和善意,大国没有公布具体伤亡人数,其实已经是给印方留面子了。但印媒显然是给脸不要脸,反而一方面在全世界面前扮演“受害者”,另一方面又渲染印度的进攻取得了成功。
这些低劣做法,其实就是想营造出一种“不怕开战”的氛围,能够为印方在谈判桌上创造更多筹码。
印度战争动员工作计划 第5篇
不过从军事上看,六十年代初却是解放军战斗力最强悍的时期。有人认为“抗美援朝”才是解放军战斗力的顶峰时期,其实不然,虽然“抗美援朝”初期前三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那是在美军没有充分准备也不熟悉志愿军战略战术的情况下,美军在熟悉了志愿军的战术,并开始全面动员之后,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就比较被动了。地战阶段后志愿军在前线改变了战术,在后方改善了后勤,到金城战役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攻击力,但战争很快结束。所以,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时只是和世界头号军事强手美国交了一回手,即便取得了一些经验教训还来不及消化,装备方面也刚刚全面统一为苏式。相比之下,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已经充分消化,并落实到了部队的战术、训练、装备等各方面。
在装备上,解放军此时全面装备了五六式枪族。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五六式冲锋枪(不是使用手枪弹,所以确切说应该是突击步枪)和五六式轻机枪的组合非常成功,随伴步兵的火箭筒和57毫米炮无后坐力炮也都非常适合在高原地区使用。步兵武器配系的均衡性能先进,所以,在战争中解放军缴获了印军的轻武器,基本上是看不上眼的,更不会用缴获的武器来换下自己手里的武器,这在解放军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印军的武器也不算差,虽然都是美苏两方提供的,但型号杂乱,反而不如解放军的武器装备。
在软件上,战略层面有^v^的^v^、^v^、^v^、^v^等军事政治斗争大家。战术层面,前期负责指挥东线作战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是1955年的中将;指挥瓦弄方向作战的54军军长丁盛是1955年的少将;指挥西线新疆方向作战的南疆军区司令员何家产是1955年的大校,1961年晋升的少将,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将。师团级干部都至少经过^v^、解放战争的锤炼,营连级干部绝大多数也都参加过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甚至普通士兵中也有不少经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军事素质过硬,又有实战经验,综合素质相当之高。而印军虽然和巴基斯坦打过几仗,但这些作战的规模、强度和烈度,和解放军所经历过的战争根本无法相比。因此,中印双方在人员素质上的差距巨大。
摧枯拉朽的碾压
1962年夏,面对印度一再拒绝^v^谈判解决争端的建议,反而继续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遵照^v^中央和^v^的指示,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进入了战备状态,分别成立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和“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张国华和何家产负责,作为东段和西段作战的指挥机构。
10月20日拂晓,东段的西藏边防部队投入约1万兵力,对入侵的印军第7旅采取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开始反击。右翼主攻部队在枪等、卡龙之间强渡克节朗河,迅速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左翼助攻部队,同时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10月23日,解放军兵分五路展开大追击,至10月25日,进占达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全歼印军第7旅,俘虏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首战告捷。
同时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也分别向入侵印军实施反击,清除了呷灵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地的印军据点,进占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克节朗河主要方向的作战。
西段的新疆边防部队也于10月20日开始反击,先后肃清红山头、天文点、加勒万河谷、班公湖岸地区入侵印军,给予印军第114旅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在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后,中国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中国边防部队也遵照声明,东段和西段部队先后于10月24日、10月28日停止军事行动。
印度虽遭惨败,但仍拒绝了^v^的三项建议,反而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向边境增派军队。到11月中旬,印军在边境的总兵力增至3万余人。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解放军发动了进攻。因此,^v^中央和^v^决定于11月17日再次反击。
东段西藏军区调集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加强东段东部地区作战指挥,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由丁盛负责,指挥4个团向瓦弄地区反击。对西山口方向印军,采取“打头击背、斩腰剖腹”战法,当天就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当面印军防线完全崩溃,19日,解放军占领邦边拉,并继续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在瓦弄方向,11月16日解放军以1个团向瓦弄所公西北迂回,以1个团又1个营分别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击,以4个连从察隅河以东反击,分割歼灭瓦弄地区之敌。当天17时就进占瓦弄,并继续向南追击。至21日,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才停止追击。
在东段中部地区,西藏山南、林芝边防部队向里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击,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西段反击重点是班公洛地区,新疆边防部队以一部冒风雪翻越冰山进行迂回,另以3个连从正面反击,攻占3处印军据点,随后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另外3处据点,迫使守敌放弃据点逃窜,遂于20日清除西段入侵印军的全部据点。
中印之战不过短短一个月,解放军两次反击都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印军,印军不堪一击。但这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因此在11月21日,^v^提出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于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单方面实行全线停火,并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以及被俘人员交还印方。
在胜利后主动后撤,交还缴获释放被俘人员,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充分说明了^v^解决边境纠纷的诚意,在国际上赢得了高度肯定,体现了中国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范。
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v^队主动撤回到“传统习惯线”,有人认为是有放弃胜利果实之嫌,但是在当时国情国力之下,中国也确实没有足够的力量长期维持在争议地区驻军。就连当时一个月作战行动的后勤保障,也是经过了相当大的努力才实现的,而且马上进入冬季,后勤的压力更大。况且经此一战,印度被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场,从此1962年的阴影就成了印军挥之不去的梦魇,完全实现了^v^在战前提出的“打出五十年和平”的要求。
印度战争动员工作计划 第6篇
边境纷争因为“石块与木棒”的非常规对抗而意外升级,对主动挑衅和越界发动攻击的印方而言,吃没吃亏自己心里清楚。如果不想遭到更大规模的打击和体验更深刻的耻辱,印度就必须保持冷静。
兵力的优势不等于战力的优势,更无法直接换来战争的胜利。印度拥有110万陆军,编制为34个师,装备有从俄罗斯购买的3500辆主战坦克和2700BMP-2步兵战车。在中印边境地区,印度部署了13个师,其中11个师和2个装甲旅为一线部队,包括10个为山地步兵师。印度还将其山地军的主力部署在藏南地区。为了防止咽喉要道“西里古里走廊”在战时被切断,印度在这里部署了第33军进行防守。
在西线发生冲突的地点附近,主要是由印度第14军负责,14军拥有1个步兵师和1个山地步兵师,2个独立步兵旅,1个独立装甲旅和炮兵旅。在达拉克方向,印军的机动兵力主要由近180辆坦克和120辆步战车组成。
印度把重兵主要用于中巴方向,在对付巴基斯坦时能够占据一定优势,但在中印一线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对新德里方面而言,最难以接受的就是主动权的转移,而这却是正在发生的事。全长近3500公里的边界上,印度在管理能力和兵力调遣方面越来越处于下风,这不仅体现在预警时间被压缩,还体现在疲于奔命上。当印度发现对手在2020年6月已经具备72小时跨越3000公里的长途机动调运兵力的能力后,就应该意识到在边境屯驻重兵只能起到壮胆的作用。印军固然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后勤保障,但严重缺乏战略纵深,从平原向高原机动的差异非常突兀,因此一旦失去高地,就将处于被俯视攻击的状态。
一旦“降维打击”发动,譬如战略支持部队开启电子战模式,印度陆军和空军都将成为睁眼瞎,当边境的精锐部队遭到成批歼灭,印度的门户大开只是时间问题,新德里就会成为兵锋下的孤城,无险可守。
虽然印军强硬派和很多印度不理智的民众要求开战,但新德里方面应该不会去吃眼前亏,而是会逐渐安抚这种激进的情绪。毕竟,印度开完第一枪,后果就不是印度能够预料的了。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d57C2pWVgRRDVA.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