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解析:侵犯公款所有权及国家财经管理制度

【导语】本文详细解析了挪用公款罪的客体要件和客观要件,指出其主要侵犯的对象是公共财产所有权和国家财经管理制度。同时,文章列举了挪用公款罪所侵犯的具体客体,包括国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财产、扶贫和公益事业的专项基金、私人财产等。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了挪用公款罪的法律意义和特点。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款的使用权,同时行为人挪用公款后必然占有,有的还因此获得收益。而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权能,因此对所有权权能的侵犯也必然是对所有权的侵犯。所有权被侵犯并不意味着所有权转移。根据我国《》的规定,取得所有权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因此,从这一法律意义上讲,任何财产犯罪实际上都不可能真正取得所有权,挪用公款罪与一样都侵犯了财产所有权,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所有权被侵犯的程度不同而已。同时,正因为挪用公款罪直接侵犯了公款的使用权,而这是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中的公款使用制度的,因而它又侵犯了国家财经管理制度。但是,由于挪用公款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国家公共财产所有权,挪用公款罪所侵犯的客体包括:

一是国有财产的所有权;

二是劳动群众集体财产的所有权;三是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专项基金的财产的所有权;四是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运输中的私人财产的所有权:五是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非国有单位资金的所荷权;六是非国有金融机构中客户资金的所有权,其中,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既包括当然的公共资金款项,也包括拟定的公共资金款项。

本罪侵犯的对象主要是公款。这既包括国家、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也包括由国家管理、使用、运输、汇兑与储存过程中的私人所有的货币。在国有企业、公司中,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挪用本企业、公司的财物,属于侵犯了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在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公司、企业中,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挪用上述公司、企业的资金,也应属于侵犯公共财物所有权。根据本法第384条的规定,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要按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因此这些特定的公款、公物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挪用公物归个人使用,一般应由主管部门按政纪处理,情节严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折价按挪用公款罪处罚。因而一般的公物也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

广义的公款,是指公共款项、国有款项和特定款物以及非国有单位(金融机构)和客户资金的统称。既具有当然的公共财产特性,也具有拟定的公共财产的特性。其中,公共款项,就是为公共所有的资金款项;国有款项,是指为国家所有的资金款项;特定款物,是指专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它既可以为国家所有,也可以为劳动群众集体组织所有,还可以为社会公益组织所有;非国有单位资金,是指非国有公司、企业和其他非国有单位所有的资金;客户资金,是指金融机构客户所有的资金。因此,广义的公款不仅包括公共资金款项和国有资金款项,而且还包括特定财物和非国有单位、客户资金。所谓狭义的公款,专指公共所有的资金款项。包括国有的资金款项、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金款项或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专项基金。该类公款只具有当然的公共财产特性。

二、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其中包含三个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挪用公款的行为,即行为人未经合法批准而擅自将公款移作他用。

(2)行为人挪用公款的行为是利用其主管、管理、经手公款的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

(3)行为人挪用的公款是归个人使用的,所谓归个人使用,既包括由挪用者本人使用,也包括由挪用者交给、借给他人使用。根据本条之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具体可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这里所说的非法活动是指挪用公款供个人或他人进行走私、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对这种情况的定罪,没有要求挪用公款的数额要达到较大,也没有规定挪用达到多长时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五千元至一万元为起点;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或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如果挪用公款未达到以上标准的,一般可不认为构成犯罪。

二是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并且数额较大的。这是指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作为挪用人或者他人进行营利活动的资本,如挪用人本人或者他人将挪用的公款用于生产、经营、出租,作为个人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入股资金,存人银行或者借给他人而个人取利等,如果行为人挪用公款后,为私利以个人名义将挪用的公款借给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使用的,不管这些单位是合将其挪用的公款用于营利活动,都应视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而不能认为属于挪归公用,这里的数额较大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以挪用公款l5万至20万元为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对于这种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公款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法律既没有要求挪用公款要达到多长时间,也不要求行为人营利的目的要真正达到。但如果行为人在案发前已部分或者全部归还本息的,可以分别情节,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

三是挪用公款归个人用于上述非法活动、营利活动以外的用途,并且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如挪用公款用于建造私房、购置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办理婚丧、支付或者偿还家庭、等。这种情况既要求挪用公款要达到一定数额。也要求挪用公款要达到一定时间。这里的数额较大也是以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以15万元至20万元为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未还是指案发前(被司法机关、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单位发现前)未还。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在案发前已全部归还本金的,可以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给国家、集体造成的利益损失应予追缴。挪用公款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虽在案发前已全部归还本息的,从轻处罚。

【结语】总结来说,挪用公款罪的客观要件包括利用职务便利进行挪用公款的行为,挪用的公款归个人使用,并且行为人未经合法批准将公款移作他用。根据挪用公款用途的不同,行为人可能会涉及非法活动、营利活动或其他用途,并且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情况。文章强调,挪用公款罪严重侵犯了财产所有权和国家财经管理制度,对于挪用公款罪的认定和处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判。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 https://www.falvshike.com-------/xfbk/3981.html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cecC2pXXAFUBVM.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 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挪用公款罪标准及量刑)

    【导语】本文详细介绍了挪用公款罪的标准和量刑规定,并解释了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情况。同时,还提到了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 一、标准是怎样 立案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l、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

    2024-12-11 03:47:15
    71 0
  • 挪用公款算犯罪吗(挪用公款属于犯罪吗?)

    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算犯罪吗(挪用公款属于犯罪吗?)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国企“一把手”打着集体决策的幌子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为何只判三年? 编者按 这是一起国企“一把手”挖空心思、打着集体决策的幌子挪用

    2024-12-11 03:44:56
    63 0
  • 挪用公款多少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挪用公款多少可以判刑啊?)

    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多少可以追究(挪用公款多少可以判刑啊?)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判了!石棉一财务股长挪用公款3600余万元,获刑15年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文莎)“被告人李万英因犯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

    2024-12-11 03:42:09
    56 0
  • 挪用公款五百多万要判多久刑期(挪用公款7000元判多久)

    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五百多万要判(挪用公款7000元判多久)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挪用公款500多万买彩票 江苏省涟水县水利局一会计被判刑八年 日前,江苏省涟水县法院对该县水利局财务审计科副科长、益民水务公司

    2024-12-11 03:42:07
    59 0
  • 挪用公款罪与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区别及判罚依据

    【导语】本文介绍了挪用公款罪的量刑标准和与违法发放贷款的区分,包括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标准、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标准等。同时强调了挪用公款罪与违法发放贷款的区别,即行为是否是职务行为、是否有贷款审批手续以及行为是否秘密进行等。通过了解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人

    2024-12-11 03:11:11
    51 0
  • 最高法院最高检解释:挪用公款刑事案件相关问题

    导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包括了对挪用公款罪的具体规定和量刑标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些内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相关问题。 一、司法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

    2024-12-11 02:39:48
    55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