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而今大家对“艳母第一集”大体比较着重,各位老铁们都需要知道一些“艳母第一集”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有关“艳母第一集””的相关知识,希望你们能喜欢,看官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作者:蔡晖(新华社高级记者,文艺评论家)
如果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的侵略,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李长文用画笔,将80年前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镜头聚集定格在一个家庭的壮烈故事中。
英雄母亲邓玉芬(油画)李长文
邓玉芬1891年出生在密云县水泉峪村,幼年家境贫寒,生就一副刚强的性格。1932年2月,日本侵略者入侵,烧杀抢掠,家园被毁,这一切打碎了邓玉芬平静的生活。
1938年6月宋世伦、邓华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侧应冀东大暴动,开辟根据地,在密云建立政权。新政权还在各村办起了夜校和妇女识字班,对农村妇女开展扫除文盲和抗日爱国主义教育。
在识字班,邓玉芬明白了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才能领导他们打败日本侵略者。她把丈夫和5个儿子陆续送上了战场。在邓玉芬的带动下,周边乡村涌现出了参军热。她的家,也成了猪头岭八路军和游击队疗伤养伤的场所。她对待八路军战士就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被八路军称为“猪头岭上最好的邓妈妈”。
1944年春,日军为了阻止八路军向伪满地区推进,开始对冀东抗日根据地发动万人大“扫荡”,实行最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一连七天七夜搜山清剿,乡亲们和伤员全部躲进深山。邓玉芬背着刚满7岁的小儿子和伤员钻进一个隐蔽的山洞。山洞里没吃没喝,既潮又冷。几天下来,小儿子发烧病了,哭喊着要回家。此时,搜山的敌人接近山洞。为了不暴露,邓玉芬从棉袄里抠出一团棉花塞在小儿子嘴里并用手捂着,紧紧将孩子抱在怀里。搜山的日本兵走了,洞里的伤员和老乡得救了,可邓玉芬怀中的小儿子却窒息而死。
如何用画作表现人类史上旷日持久的反侵略战争中的英雄母亲?作为军旅画家,李长文没有简单采用传统的主人公肖像的单一展示,而是用多人物形象烘托母性的慈爱与人性矛盾的激烈冲撞。画作以写实的手法,突出邓玉芬怀抱刚刚死去小儿子站立的悲愤神情,体现着母性的刚强无私与慈悲高大。
在画作的背景中,作者以邓玉芬战死沙场的丈夫和5个儿子来表现冀东军民历时数年顽强抗战的艰辛历程。李长文的这幅作品耗时两年,是他艺术人生的一个高峰。
李长文1978年从军,分别受训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油画院高级研修班等。作为来自军旅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扎根部队火热生活,通读中国近代革命史,走遍革命战争旧址,沉浸于红色革命题材的创作,40多年来,先后创作出《毛主席西苑机场阅兵》《人民空军党缔造》《南京路上好八连》《人民英雄刘志丹》《时代楷模杨业功》等有分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作品《毛主席西苑机场阅兵》获得全军美术作品展最高奖。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5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光明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90cB2pVVglXAVc.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