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品形成的条件(爆品不是大白菜更像野外生存挑战)

2020年是小米创立十周年,也是小米生态链企划启动之后第七个年头。作为小米生态链唯一的爆品学院,谷仓爆品学院以研究、输出小米爆品方法论为核心价值,策划发起小米生态链企业案例系列专访,助力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爆品,通往新国货之路。

本次策划分为”人物故事“、”爆品故事“两大部分。

本文为该系列第2篇(下),人物故事

以下内容根据青米科技CEO林海峰口述及公开信息整理撰写。

2015年3月31日正式发布,4月在小米官方商城上市销售即卖爆,小米插线板至今已经走过5年多。

小插线板背后的青米科技也已经从最初的两个人12平方米办公室,七八个人200平、18个人500平,如今团队超过70人,办公室达到了2000平。

走进现在的青米,有几点印象很深刻:

第一,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一栋并不显眼的写字楼里,楼层不高,外表看上去更像是机关大院儿的感觉,想不到里边藏着一家新锐创新企业;

第二,办公区布置简洁,每个工位上摆着的都是青米自家设计生产的插线板,除了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小米插线板,还有一些是外面看不到的;

第三,有一个单独的房间,据说几乎每个初次到访的人都会被带去参观一番,那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插线板,新的,老的,上市了的,被毙掉的,卖的好的,有问题的......

第四,通往会客室的一段廊道里,两边墙上挂了不少名家画作,会客室内则以书法作品为主,也摆放了一些木雕、石雕,笔墨纸砚茶一应俱全。

对比早年时他在一些公开场合做过的分享,不难发现,从2014年创立并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到2015年小米插线板上市,2016年青米母公司动力未来在新三板挂牌,不变的是产品打造的方式与方法,但产品理念的进化清晰可见,来自公司CEO林海峰的影响最大。

1关于林海峰

关于林海峰个人,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简明扼要地回顾一下。

上世纪90年代,林海峰在北京家门口上了大学本科并主修计算机后辅修经济,后来到了诺基亚的老家芬兰继续学习计算机,并工作(当码农)了四年。

这是一段林海峰至今仍然怀念的舒适、惬意的小日子。

林海峰家里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三兄弟都是大学毕业,在大学毕业之后,林海峰的两位兄长都曾在很不错的单位工作。

但身处90年代下海经商浪潮之中,创业无疑是创造更好生活的首选。

1995年,林海峰的两位兄长林海青和林海音创立了北京突破电气有限公司,他们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是,当时国内大型企业并不太关注电气附件行业,小型企业又刚刚起步,整个行业不成熟,做移动式插座能够在市场上生存。

那时候做产品,想要卖高价,得有“真材实料”,得实在,不管外壳还是内部的铜带、变压器,要用料足。当时市面上普遍最贵的插座卖不到20元,突破最初两款产品就卖到了198元,引起了行业轰动。

当时,林海青还打出了一个目标:“做不了高端行业,但一定要做行业高端。”这与青米等小米生态链企业所倡导的“大众产品高质化,高质产品大众化”虽然定位方向不同,但理念上异曲同工,都是要做好产品。

突破最初的十年,林海峰大多时间人在国外的,并没有参与。在2004年,林海峰被召唤回国进入突破,担任突破电气副总经理、项目负责人,从科技领域跨界进入了传统行业。

在突破即将进入第20个年头的时候,林海峰迎来了一个机会,就是2013年10月他与雷军的那次关于插线板行业的碰撞。当时是一次由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管委会组织的一次企业参访学习,参访对象是小米,雷军亲自做的分享。

在雷军对现场所用的插线板做点评的时候,林海峰作为行业内人士发表了与雷军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这一次的碰撞,撞出了后来的青米,撞出了后来的小米插线板。

2重做插线板

雷军在2015年的小米5周年米粉节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生活中99%的产品都需要重新设计”,也正是在这次米粉节上,小米插线板正式发布。

初次合作的结果是好的,但过程是煎熬的,因为与小米一起做产品的过程和过去的传统思路与方法完全不同。

青米团队成员最初都是突破的老人,行业经验丰富,所以一开始觉得最多三五个月就能轻松做出一款产品来。但众所周知第一款小米插线板耗时14个月,不过它获得了一项有着“东方设计奥斯卡奖”之称的日本G-Mark设计大奖。

这个奖项所奖励的,是优良的设计,不仅重视产品的造型语言,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有魅力的设计和高贵的品质。只有在这种综合了设计和质量、美观、性能、安全、独特、使用方便性、人体工学,性价比的产品,才有可能获得这种奖项。

当时设计小米插线板的时候,林海峰和他的团队是怎么想的呢?

最初,林海峰也想过要做一款能够实现智能控制的插线板,因为在2014年左右,智能产品是一个不小的风口,当时诞生了很多“智能产品”,比如智能水杯。可是智能产品真有那么高的接受度吗?所有产品都适合做成智能产品吗?

经过3个月的深思熟虑,最终“智能”被砍掉。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达到所有人都希望使用智能控制的概念,并且少一个功能可能比多一个功能更重要,而且这样也能够提升产品本身的大大众性。

这也是基于大众化的思考方式,把大众产品高质化

首先要思考如何去适合市场所处时期内大部分人的使用场景,然后才能去设计产品线。大众性的产品,应该学会做减法,一种是功能性的少,一种是使用的方便性,还有一种少是表面上看不出正在使用的被隐藏起来的所有设计。

但实际上,按照雷军当时提出的要求——“美轮美奂”,首先就在设计上提出了一大难题,就是要把不需要用户看到的隐藏起来,还要低调地突出希望用户看到的。

然后是产品定义,是做成功能型还是艺术型?林海峰对小米插线板进行了三重定义:一,像做艺术一样去做这个产品,二是希望这支产品能够放在桌面上,放在用户身边;最后一点就是能够当成礼品送给大家,在包装上下功夫。

所以从表面上看,小米插线板跟普通插线板相比,只是多了三个USB充电口,体积变小,全身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保护开关的设计很精巧,电线的连接方式更显精致和美观,插头更薄等等。

但其实这一切外在的表现,都对工艺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看不到的内部核心部件。

比如变压器,由于整体设计的限制,变压器位置要向后挪动3.5厘米,之前的方案变压器在前(靠近强电一边,现在在最末端)。变压器高度应极致要求也变矮了。这导致原有的那些通用的插线板变压器无法使用,需要重新开模制作。整个产品基本都是如此。

这就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即传统插线板零部件厂商无法满足相关生产标准和工艺要求,最终是跨行业找数码产品供应商来严格管理现在的产品工艺。

包装也与传统插线板产品截然不同,它是一个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很高级,像极了消费电子产品的盒子,里边的电线完整缠绕插线板三圈,装在半透明的磨砂质感包装袋内,使之整体更像是一个礼品。

这样的产品是能够给大家带来兴趣或者乐趣的。同时林海峰也觉得,小米插线板确实是一款有温度的产品,能够融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让人爱不释手,怎么会不爆?

3从飘在天上,回到接地气的微创新

2016年,青米母公司动力未来登陆新三板,有人跟林海峰说,上市了,要赚大钱啦。但是林海峰不想去过多解释这件事,当时公司刚走进第三个年头,还要奋力活下去,还要活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

第一款产品在小米的全方位加持之下,包括雷军的亲自站台,迅速出圈,但终究余下的路需要林海峰自己带着青米向前冲。

实际情况就像林海峰所说,无论是创新还是颠覆,都没有问题,但当公司活过3年之后,该思考的不是所谓的颠覆,而是修炼内功。因为最初的赢是建立在没有竞争的前提之下,而当你跑在前面,大家就开始以你为目标。你所做的颠覆,很快也会成为大家都能够掌握的一种东西,真正所谓的秘密和护城河是不存在的。

微创新才是真正能够让自己保持优势的一种工具,并且越是传统产业越需要微创新,而不是纯颠覆性的创新。

包括第一款小米插线板也是如此,很多人看到了颠覆性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它的微创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使用场景的变化,小米插线板被放到了桌子上,并且通过设计感和新的使用场景完美融合。

另外一点就是,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一定能够赢得市场,因为那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市场时机。带USB的插线板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出现过,但当时人们对此没有需求。包括现在手机厂商们主打的快充技术,也不是新技术,只不过刚出现时过于超前,成本又高,无法普及。

小米插线板走上桌面是赶上了一个时机,因为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对电的使用越来越多,充电成为手机用户的高频行为,缩短插线板与人的距离就是一个机会。

但移动互联网的前进速度使得手机的使用场景飞速变化,不断地带来更多微创新的机会。

同样是跟手机有关,林海峰又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可移动插座。

在做第一款产品的时候,青米上百个设计方案被pass掉。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方案不好,只是在当时成为爆品的可能性并不高。

林海峰从中选了一个近正方体的产品,做出了魔方形插座,但创新性不够。

现在的手机用户做的最多的事与几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几年前人们用手机更多的是聊天上网,看资讯,现在人们整天拿着手机在刷短视频、看直播。帮助手机用户解放双手是不是微创新?让插线板与人的距离更进一步是否符合新的使用场景?

答案是肯定的,林海峰认为,产品离用户越近越好,过去是让产品融入使用场景,现在应该让人看得见产品,让使用更加方便

最后,在原来的近似正方体的插座基础上,加上了无线充电模块,设计成一个手机支架的形状,既是可移动插座,又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用户可以一边充电一边看短视频、刷直播,即便是在工作中,也可以用它辅助进行视频会议,省去了连接电源线的烦恼。

归根结底这些创新都是与用户的使用场景息息相关的,并非技术上的突破创新,无线充电已经是成熟技术,做插线板对林海峰来说,至少在现有行业水平范围内,目前还没遇到完全解决不掉的难题。当然,一旦遇到了,那或许意味着下一个爆品即将到来。

换言之,接地气最解决问题。

4爆品不是大白菜

如今青米的产品线已经涉及分控插线板、智能插线板、无线转换器、多口充电器、车载逆变器、车载充电器等等,每一款产品都很好,但是为什么只有第一款是公认的爆品?

林海峰认为,市场上有很多好产品,比如很多手机厂商先后推出瓦数越来越大的无线充电器,按照正常逻辑,最新的、瓦数最大的那一个应该叫做爆品,但其实它们只是基于场景推演做出的产品,或者叫场景式推演

做爆品没那么容易,它是需要沉淀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至少在所有功能、形态、工艺等等各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时,才有可能成为爆品,第一款小米插线板符合这样的条件。而现在对于青米而言,是一个继续积累沉淀的过程。

这也源于林海峰的另外一个思考,小米插线板打破了一些行业传统的东西,但并没有从技术层面拉开距离,其实也无法真正拉开距离,因为可以看到,小米插线板正在被整个行业从各个维度复制,因为有限的技术壁垒很快便被攻破,对于行业老炮们来说照做不难。这是其一。

其二,在取得成功之时,所有人都免不了是一种信心十足的模样,更何况对行业产生某种颠覆性影响的。但当林海峰得知一个数据之后,立刻觉得自己太渺小。比青米努力的人太多了,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并不是白说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个插线板类产品行业中,每年有大约8000多个发明专利诞生,包括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内,小到一个零件的摆放方式和位置等等,都会被写成专利文件。

这是很多行业老炮也无法相信的一种现实,很多在林海峰和他的团队看来根本改无可改,也没法做什么创新的地方,确实有人做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其实在聊产品,聊公司的整个过程中,林海峰用了大量的例子来做比喻做产品或者说打造爆品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二是产品。

一,市场。

做产品必然是要面对市场的,这就像一个跑马拉松的人,在已经规划好的比赛路线或者自己非常熟悉的路线,与在一条陌生山谷中前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规划好的或者熟悉的路线上,你会知道自己前面要经过什么环境,途中在什么位置自己可以获得能量补给,该以怎样的配速前进能取得最佳成绩等等,跑起来很轻松,但久而久之或许忘记了自己的短板。

在一条陌生山谷当中,前路未知,或许危险重重,也不清楚途中是否能够找到食物和水源。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你时刻对未知的风险保持警惕,对自身情况作出最准确的判断,又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便及时获取必要的补给,活下去,这时考验的是生存能力。

林海峰和青米跑了5年,这5年里打了过去没打过的仗,闯了过来,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一番,接下来要向10年前进,但同样做着应对各种变化的准备,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内、国际的大势。

但总体来说,在下一个爆品机会出现之前,这就是一个修炼内功的准备期,也必须要为存活更久而去修炼内功,同时尽可能地补齐短板。就像林海峰曾经认识的某位绘画大师,公认的天才,画功极强,但有一短板,书法配不上画,以至于有人去买他的画,题跋要自己单独找人来做。后来这位大师也觉得由此欠缺很不妥当,老年开始奋起练字,终成书法大家。

二,产品。

林海峰认为,产品同书画一样,要传神。只要是被创造出来的产品,它就是活的,有思想、有灵魂、有影响力的。

书画可以向观赏者传递作者的精神面貌、心理活动甚至人生阅历。而产品,不光要向使用者传递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也是在传递温度,情感。好的产品设计者,更会让冰冷的产品有了美好记忆,传神演绎。

当看到一件好的产品,会让人有一种如同在欣赏书中的优美文字一般,畅快淋漓。用心去感受,它会在你面前发出清澈的声音,它会笑,会唱歌,有喜怒哀乐。

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有何不同?同样是画太阳,水墨画就可以画出那种很自然的朦胧感,油画则不行,因为水墨画使用的是宣纸,墨迹洇湿纸张会产生一种延伸感。

同时,还要考虑到其它因素,比如,中国人更喜欢月亮,西方人更喜欢太阳,同样一幅画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眼中就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喜好程度。

所以要让产品传神,并不容易,同作画一样,需要格外细心观察与体会。

林海峰做积累的方法之一是多看。他很喜欢看电视,只要打开电视,他会把上百个频道都拨一遍,尤其喜欢看电视购物,研究别人是怎么卖产品的。他还喜欢看视频类,可以同时开着几台设备,观看不同平台不同类型的视频。

看完之后,他会去对比、总结,为什么有的人粉丝多有的粉丝少,有的人卖货卖得多有的人卖的少,什么类型的产品卖得多,平台之间有何区别,不同产品都应该怎么卖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汲取更多信息,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喜好是什么,才能有助于把产品打造得更加“传神”。

就像是故宫,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去游览过一次就不愿意再去,票价不是主要原因,核心在于能看到的东西少,开放的区域太少。单霁翔能够让故宫成为一个年入超过十几亿的大IP,成为打卡圣地,原因正是传神的产品打造,无论是大面积增加开放区域,还是大量文物的修复与展出,输出的是价值,挖掘的是背后的故事。道理很简单,一件文物即便历史再悠久,如果没有人去发掘它背后的故事,任凭它堆积在库房里,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件灰尘越积越多的老物件,创造不了价值。

写在最后:

小米插线板的诞生与其它小米生态链爆品一样,整个过程不仅仅是产品设计上的反复雕琢,还有对整个供应链的一次重新组合构建,对整个成本体系的把控。按照小米方法论打造产品也确实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魔鬼训练。

但对于林海峰等小米生态链企业掌舵人而言,真正的挑战更在于第一款爆品之后。因为生态链给了他们一次伐毛洗髓的修炼机会,但入门之后修行还靠个人,每一家生态链公司都是一家独立的公司,爆品也不是一锤子买卖,他们要为企业生存下功夫。

真正的修炼从出师的那一刻开始,从第一款产品卖爆开始,下一站,将是“青米”品牌的真正爆发,等待林海峰的或许将是一场难度还要大于第一款小米插线板的硬仗。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804AgQ8UAFUDVBT.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 2024拓展项目:野外生存

    简介:法务时刻下载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4拓展项目:野外生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法务时刻下载网还可以找到更多《2024拓展项目:野外生存》。   野外生存   野外生存体验(CST)的目的是使特别空勤团的士兵能在任何地形中生存作战,就是在各种

    2024-12-10 19:25:07
    32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