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发病机制总结范文 第1篇
各种病因引起疾病,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分子水平上大分子多聚体与小分子的异常,反之,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正常生命活动。近年来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出现分子病理学(molecularpathology)或分子医学(molecularmedicine)。广义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所有疾病的分子机制,狭义的分子病理学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在疾病中的作用。所谓分子病(moleculardisease)是指由于DNA遗传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它主要分成以下几类:
1.酶缺陷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指DNA遗传变异引起的酶蛋白异常所致的疾病。如Ⅰ型糖原沉积病,它是由于编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基因发生突变,致该酶缺乏,使6-磷酸-葡萄糖无法酶解为葡萄糖,反而经可逆反应转化为糖原,并沉积于肝。
2.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如镰刀细胞性贫血,它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分子中在β-肽链氨基端第六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异常取代,以致血红蛋白的稳定性破坏,表现为血氧分压降低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棒状晶体,使红细胞扭曲呈镰状,故容易破坏,发生溶血。
3.受体病由于受体基因突变使受体缺失、减少或结构异常而致的疾病称为受体病。它又可分为遗传性受体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和自身免疫性受体病(如重症肌无力等)两种。
4.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这是一类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而造成膜转运障碍的疾病。目前了解最多的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障碍,表现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失调,例如,胱氨酸尿症,此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胱氨酸、精氨酸、鸟氨酸与赖氨酸转运的载体蛋白发生遗传性缺陷而发生转运障碍,氨基酸能被肾小管重吸收,随尿排出,形成胱氨酸尿症。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基因(disease-associatedgene)或易感基因(susceptibilitygene)也已找到,因此出现了基因病(genedisease)的新概念。基因病主要是指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如果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基因病称为单基因病(mono-),如多囊肾医学教|育网整理,主要是由于常染色体处存在有缺陷的等位基因PKDI所引起的显性遗传。如由于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其表型性状的疾病称多基因病(polygenicdisease或multigenedisease)。此时多个基因的作用可以相加、协同或相互抑制。由于这些基因的作用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多基因病也称多因子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均属此类疾病。
疾病发病机制总结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小儿;疾病;呼吸系统
小儿由于本身机体和心理功能发育的不完善,常常容易患病,而儿科门诊所收小儿病人多为呼吸系统疾病[1]。常有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在此基础上治疗不理想会发展为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所以针对小儿疾病一定要及时了解疾病的动态和发病原因等情况,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主要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季节小儿所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基本资料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入选条件为:年龄为0-14岁,经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是由其它疾病并发呼吸系统疾病。
方法运用四川美康医药开发公司开发的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工作站进行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四季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分析。
2结果
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占和,其中第一阶段呼吸系统患儿5213,第二阶段4389例。
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以及其它如:咽喉炎、气管异物、先天畸形等。
肺炎(分别占和),是我国住院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婴幼儿常发疾病。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引起肺炎,而且发病存在着季节规律,主要发生在春夏、秋冬及冬春等交替时,正是气候变化的时候。这个时期由于天气温度低,低温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肿胀,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从而使细菌、病毒、灰尘留于体内,进而引起感染至肺炎。小儿肺炎的病因在当代还不清楚,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加严重,这也导致中国治疗方案日益增多,治疗的盲目性、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细菌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医生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小儿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确报治疗的合理性。
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呼吸系统疾病的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占90%以上,其余一般为细菌性感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一年四季中冬季病毒繁殖速度最快,相关报告发现冬天是发生感冒频发期,同时发现当气候变化很大的时候感冒的概率也会提高。感冒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疗,但是更主要的是加强预防,多喝水,保持空气畅通和清洁,注意身体表面的温度[2]。
支气管炎和哮喘(两阶段分别占和)大多数的患儿第一次发作在4-5岁左右。发病机制不明,暂时认为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引起,哮喘与季节有很大的联系,在温度突然变化时容易发作,这是因为温度变化也是一种刺激方式,所以在春冬交替时容易发生。由于小儿发生的概率不高,所以治疗很不规范,没有规范和标准的治疗方案,刘昌玉等通过100例哮喘患儿进行追踪观察得出结论:秋季哮喘急性发作率最高,其它季节无明显差异。
其它(分别占和)急性感染性喉炎,特点是其发作快,常伴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出现,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需要及时治疗,否则严重可以并发喉梗阻有生命危险,1-3岁幼儿常在春冬季发生[3]。
由于小儿身体发育还不完全,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当于成人,所以在生活上要密切注意小儿的行为,防止小儿发生意外如:吞花生进入支气管,其他气管道伤害等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按年龄分从出生到28天(新生儿期)、≤3岁(婴幼儿期)、3岁到6岁为学龄前期、6岁到14岁为学龄期,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时段进行比较,详见表一、表二。
由上表可知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
3讨论
小儿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自己身体免疫功能尚没发育完全,所以容易感染和患病,所以做好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预防药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母乳喂养,因为随着小儿的机体发育和成长,对营养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母乳是公认最营养的小儿喂养方式,第二多进行日光浴,日光浴不仅可以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和病毒,还可以促进小儿钙剂的吸收,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要求,第三是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注意双球菌和链球菌的感染和通气的顺畅,经常对口腔鼻腔咽部进行护理,避免细菌的大量繁殖。第四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因为小儿的体质差,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所以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经常更好衣物,尿布。第五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国家规定进行疫苗的接种,像白喉,百日咳等从而提高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4]。
本文总结小儿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同时提醒学者注意小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的和谐发展,保护小儿的生活环境,提高小孩免疫力,科学防治小孩呼吸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陆权,张育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
[2]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5).
疾病发病机制总结范文 第3篇
疾病中的体液机制主要是指致病因素引起体液的质和量的变化,体液调节的障碍最后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发生疾病。体液调节紊乱常由各种体液因子(humoroalfactor)数量或活性变化引起,它包括各种全身性作用的体液性因子(如组胺、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激活的补体、活化的凝血与纤溶物质等)和局部作用的体液因子(如内皮素、某些神经肽等)以及细胞因子(cytokines),如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体液因子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①内分泌(endocrine):体内一些特殊的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化学介质医学教|育网整理,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被远距离靶细胞上的受体识别并发挥作用;②旁分泌(paracrine):由某些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由于很快被吸收破坏,故只能对邻近的靶细胞起作用,采用这种方式的有神经递质(如神经原之间的突触传递)及一些生长因子等;③自分泌(autocrine):细胞能对它们自身分泌的信息分子起反应,即分泌细胞和靶细胞为同一细胞,许多生长因子能以这种方式起作用。
在很多疾病中存在体液调节紊乱,这主要是通过内分泌激素起作用的,而内分泌腺的功能活动是受神经机制调节的。疾病发生发展中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其为神经体液机制。
疾病发病机制总结范文 第4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仁东中心卫生院,广西玉林 537012
[摘要] 目的 对应用阿奇霉素对患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8例患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头孢类抗生素类药物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在头孢类抗生素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咳嗽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为(±)d,患儿治疗总时间为(±)d;治疗组咳嗽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为(±)d,治疗总时间为±)d,治疗组咳嗽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对照组用药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多于治疗组;对照组复发率为,治疗组复发率为,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阿奇霉素对患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 阿奇霉素;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小儿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感染类疾病,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气管炎和肺炎急性发作,导致其发病的病原菌主要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等微生物[1]。由于近年来新抗菌类药物在临床上的范围正在不断拓宽,导致病原种类的分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耐药细菌所致的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发展趋势[2]。本次研究对患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患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年龄1~13岁,平均年龄(±)岁;下呼吸道感染病史1~8年,平均病史(±)年;本次疾病发作时间1~7 d,平均发病时间(±)d;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疾病患儿9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儿12例,肺炎及肺部感染疾病患儿18,支气管扩张疾病患儿5例;治疗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19例;患儿年龄1~12岁,平均年龄(±)岁;下呼吸道感染病史1~9年,平均病史(±)年;本次疾病发作时间1~9 d,平均发病时间(±)d;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疾病患儿8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儿11例,肺炎及肺部感染疾病患儿18,支气管扩张疾病患儿7例。上述五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诊断标准
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表现,部分患儿会有发热表现,肺部可以闻及广泛或散在的哮鸣音和中细湿啰音,胸片检查结果显示肺部的纹理明显增粗,且表现模糊,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气肿或小点片状的阴影,没有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3]。
病例入选标准
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病情被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②患儿有明确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史;③下呼吸道感染病史在10年以内;④患儿家长同意参与本次研究;⑤患儿家长选择接受药物治疗;⑥患儿治疗期间依从性良好;⑦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⑧患儿年龄在1~15岁之间[4]。
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头孢他定,每次 g,1次/d,计划治疗一个星期;治疗组:静脉滴注头孢他定,每次 g,1次/d,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每次 g,1次/d,计划治疗一个星期[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儿的咳嗽发热等症状彻底消失时间、药物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药物不良反应、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效果、停药后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再次复发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 经过7 d的治疗后,患儿咳嗽,喘气,发热,肺部啰音等症状彻底消失,哮鸣音程度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没有阴影存在,相关指标完全恢复正常;有效: 经过7 d的治疗后,上述临床症状表现、体征明显减轻,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阴影面积的减小程度超过50%,相关指标有显著改善;无效:经过7 d的治疗后,上述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没有减轻,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阴影面积的减小程度没有达到50%,相关指标仍然存在明显异常表现[6]。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详见表1。
咳嗽发热等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儿应用头孢他定治疗后(±)d咳嗽发热等症状表现彻底消失,该组患儿药物治疗方案共计实施(±)d;治疗组患儿应用头孢他定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后(±)d咳嗽发热等症状表现彻底消失,该组患儿药物治疗方案共计实施(±)d。治疗组咳嗽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P=),药物治疗方案共计实施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P=)。
药物不良反应
对照组用药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多于治疗组,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详见表2。
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复发情况
对照组患儿停止应用头孢他定治疗后有13例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再次复发,复发率达到;治疗组患儿停止应用头孢他定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后有2例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再次复发,复发率达到。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P<)。
3 讨论
导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较为复杂。病原学诊断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在抗生素类药物初始治疗甚至整个治疗过程中均缺少科学的病原学理论依据,需要根据以往的临床用药经验对该疾病患儿实施治疗[7]。
近几年,有相关临床文献报道称,导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病的病原微生物仍然以细菌最为多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主要病原,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病毒在其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8]。其中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而导致出现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
临床传统观念认为: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患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儿实施治疗,与β-内酰胺类等繁殖期杀菌剂联用不是十分合适[9]。近年来有相关研究发现,上述两类药物在该疾病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反而会使疾病的实际临床治疗效果有所增强,一是使对细菌感染所产生的抗炎作用明显增强;二是能够将不断上升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覆盖,避免患者的病情被延误[10]。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针对一些非典型的病原体感染,同时为了将肺炎链球菌彻底覆盖,选择应用阿奇霉素疾病治疗较为合适,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类药物的一个代表,该药物不仅仅保留了红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灭活作用,而且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及细胞内病原体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抗菌活性[11]。研究表明阿奇霉素的药物动力学特点是半衰期相对较长,组织内的体液分布较为广泛,药物浓度高,作用于人体后药效维持时间相对较长,适用于对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进行治疗,且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头孢他定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的治疗组患儿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明显高于单纯应用头孢他定治疗的对照组患儿的,且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这一结果能够进一步证明,阿奇霉素在与头孢类抗生素类药物联合应用后对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所产生的增效作用,在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将该方案作为常规方案应用,使更多的患儿能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袁艺,卢党,王洛平,等.小儿下呼吸道感染140株病原菌及其药敏分析[J].疾病监测,2012,17(16):221-222.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112.
[3]杨永弘,刘春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11,19(15):261-262.
[4]杨亚静,艾涛,王泽.急性呼吸道感染227例病原学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17(13):222-223.
[5]陈彩平,张国成,杨永弘,等.西安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携带和耐药情况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2(14):221-222.
[6]林云,林平,林君.76例医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5(5):113-114.
[7]常勇杰.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3(7):187-188.
[8]谷秀,李胜岐,张智洁,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β-内酰胺酶活性的检测[J].中华内科杂志,2011,40(13):587-588.
[9]庄文斌,钱慧珍.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11(14):152-153.
[10]吕昭云,岳天辉,李淑斌,等.国产阿奇霉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24(15):306-307.
[11]齐铭润,姜白明.阿奇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59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863-864.
疾病发病机制总结范文 第5篇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某些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致病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除直接的破坏(如外伤、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等)外,有时可表现为细胞膜功能障碍和细胞器功能障碍。细胞膜功能障碍中目前对膜上的各种离子泵如钠泵即Na+-K+ATP酶、钙泵即Ca2+-Mg2+ATP酶等最为重视,当这些泵功能失调时造成细胞内Na+、Ca2+大量积聚、细胞水肿,甚至死亡,这是导致有关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细胞器的功能障碍,例如:线粒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氧化还原电位下降,辅酶Ⅱ不能再生,各种酶系统受抑制,特别是丙酮酸脱氢酶系统催化过程发生障碍,阻碍丙酮酸脱氢、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抑制葡萄糖、脂肪及酮体进入三羧酸循环,此时因能量不足,造成严重的细胞功能障碍。此外,ATP生成减少使依赖cAMP(第二信使)的激素不能发挥其调节作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6e2C2pRXQJUAF0.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