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节分析
1.服化道分析
服装上,18世纪欧洲的整体艺术风格从古怪奇特的“巴洛克风格”转向纤细优美的洛可可风格。百度词条对洛可可风格的解释为“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一个时期的服装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本部影片中人物的服装大多为博物馆所珍藏的货真价实的18世纪的欧洲服装,由剧组拍卖所得。剧中服装尤其是贵族上层的服装刺绣精美,色彩缤纷,庄重典雅,让人一眼看去就有一种流动的油画的感觉。
同样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延禧攻略》的服装更是被称为成为水墨画风,是“从博物馆直接拿出来的。”剧中上百件衣服皆是有史料支撑,无限接近于史实的。
化妆上,影片当中的上层贵族人物无论男女,大多施以倦怠慵懒高贵的宫廷装。厚厚的粉底粗重的眉毛以及精致的眼妆将上层贵族雍容华贵,高门贵族的大家风范一下子展示了出来。
这个时代人们将拥有白皙的皮肤作为尊贵的象征,所以这个时期无论是绅士还是淑女都有这明显的装扮,在那个时期没有“化妆”一词,它被叫做 “涂抹”,意为遮掉脸上的瑕疵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体面与等级。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巴里在没有迎娶林登夫人时的妆容是平淡朴素几乎没有任何粉黛的。然而在他迎娶林登夫人后便一下子换了一副面孔,仿效着当时的的贵族也学起了宫廷装。更加戏剧性的是巴里在殴打布林顿以后,便又是素颜出镜没有再施加过分的妆容了,同样这件事也标志着巴里妄图跻身上层贵族圈子的失败。那么导演是不是在将这种特定的时代妆容作为一种上层的符号呢?我认为是的。
道具上,烛光,骑马,击剑,油画这些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符号,这些道具的出现让观影者更快地进入到当时的故事中去。
2.构图
本部影片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是摄影师出身,这更是促使了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像是18世纪的一幅油画。
在胖警官的右侧有巴里的半个身影,这表示胖警官的话即是对观影者说的,又是对剧中的巴里说的。同时中间的烛光打到胖警官的脸上,更加突出了胖警官的神态。
全景,将人物放在画面的中心,突出贵族生活的庄重。
框式构图,将观影者与剧中的贵族隔离开来,营造一种距离感。
3.灯光
据说当时拍摄导演把NASA应用在卫星领域的F/0.7镜头,这种超大光圈的镜头允许许场景仅使用烛光就能拍摄,可以很好的增强画面的质感,使画面比较柔润细腻且真实。
4.结构安排
导演用黑幕将影片分开以及后面中插的间歇,使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的结构相对有条理,也给了观影者缓冲的时间,以此来防止视觉疲劳。
二.主题分析
巴里的爱情始于诺拉,终于林登夫人,死于功名利禄。巴里真正的朋友胖警官的死成为他人生的一次转折,与巴瑞的相遇又成为他人生的另一次转折。巴里的一生啊,像是一个笑话,努力地聚集共鸣与利禄,努力地探寻爱情与友谊,到头来终成大梦一场空。
“最后,上述人物活在乔治三世时代,无论好坏美丑富贵,现在都已经不重要了。”
巴里的一生兜兜转转,享尽荣华与富贵,历经艰难与苦难,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或许正如导演在最后所说,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在这大千世界上又会引起多少人的主意呢?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吧,在平凡中偶遇震撼,在震撼中归于平凡。
本文来自游乐场隔壁厂长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63aB2pbVQBTDVU.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