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原告起诉离婚的条件有哪些

原告起诉的条件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属于人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但是判决离婚的标准是夫妻感情破裂。关于原告起诉离婚的条件有哪些的问题,下面法行时刻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二、在哪个法院起诉离婚

1、在一般情况下依据“原告就被告”的原则,也即是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其中,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2、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3、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4、下列,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被告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

(2)被告下落不明或者被;

(3)被告在劳动教养的;

(4)被告被监禁的。

(5)如果配偶是军人(非文职),自已不是军人,应到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如果配偶是文职军人,应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双方都是军人,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6)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法行时刻咨询专业律师。

法行时刻来源链接:https://www.lawjida.cn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5c2C2pWUgNSBg.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相关推荐

  • 2024二审原告是否可以撤回起诉(二审原告能否撤回起诉)

    无论我们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平常就需要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了法律问题时,就能够很好的去处理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本篇内容中整理了一些与二审原告是否可以撤回起诉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2024-12-11 04:06:23
    71 0
  • 赡养费纠纷原告代理词应该怎么写

    赡养费纠纷案件中原告写代理词的时候应该先在首部写明代理词的标题,在序言的部分说明代理人出庭的合法性,对赡养费纠纷案件的准备工作和基本看点,正文是陈述事实,结尾的部分对代理意见进行归纳,表明代理人的诉求。 一)首部 每一份代理词都应有一个确切的标题,标题应反映

    2024-12-11 04:05:00
    52 0
  • 原告为自己辩护需要哪些程序(作为原告如何自己为自己辩护)

    案件原告是能为自己辩护的,原告可以委托律师出庭为自己辩护,但是这并不妨碍原告可以进行自我辩护,也就是每个被告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这个被告人的基本权利,还有提出回避申请的权利等。 案件原告能为自己辩护吗? 原告是可以为自己辩护的,即使是委托了律师出庭也同样

    2024-12-11 03:59:13
    56 0
  • 原告是否有权检查被告公司的经营情况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与公司的债权和而起诉公司,但很多时候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但当事人对公司的总体情况不是很清楚,所以一定要询问公司的经营状况。那么原告是否有权检查被告公司的经营情况呢?以下是法务时刻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一、原告是否有权检查被告公司的经营情况 原告一

    2024-12-11 03:51:52
    61 0
  • 原告提供的证据有误,诉讼证据是否可以涂改提交

    原告证据有涂改的是不可以起诉的 对于有涂改的证据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另外对于当事人私自涂改证据的行为是属于违法的,对于故意伪造毁灭重要证据的,还可以处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原告证据有涂改是否可以起诉? 2、立案多久会被立为网逃? 3、

    2024-12-11 03:33:18
    50 0
  • 被告能查原告的聊天记录吗

    律师解答 被告一般不能查原告的聊天记录,因为聊天记录属于他人隐私,如果被告私自查询原告聊天记录的,侵犯了原告的隐私权。根据法律规定,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法律依据

    2024-12-11 03:31:22
    81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