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总结散文诗 第1篇
如果可以心如止水情感散文诗
时光荏苒 飞逝而去
好像已经久久未放空思绪
一直以来都在忙碌
其实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回归平静
就像是明丽如镜的水面
可以倒映着皎洁的月儿,可以随风泛起阵阵微弱涟漪
如果,我真的如水
那么一定非常风平浪静
有柳梢与我作伴,轻轻拂过水面,与我窃窃私语
我也愿作一所空寂的老宅
可以安静的坐落在乡村田野
当春天来临,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我将沉浸在飘来的阵阵清香里
我一定非常喜欢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将无声无息
哪怕在酷热的夏季,我也可以不像外面炙热的空气
在我的`角落里依旧会有着怯怯凉意
犹如山崖下静静绽放的杜鹃花
虽然我妖艳欲滴,但我却无比宁静
有绿叶与我作伴,我们相偎相依
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深深的扎根土壤里
时而也会有蝴蝶飞来与我亲密
时而也会有小雨沥沥来滋润我的身躯
如果我化作一朵杜鹃可好
可以的话,我也愿意成为珠穆朗峰上一片洁白的雪花
从天空旋转着飘落而下
和同伴们静静的躺在山峰上
就这样简简单单
如果可以,那该多么美妙
一切都安稳着平静
如果可以,我愿心如止水
情感总结散文诗 第2篇
愚公精神不死情感散文诗
山村的白云飘去驿动的心,
城市的雾霾迷惑了好奇的眼睛。
灯红酒绿、靡靡之音…
烧烤着我们每一根脆弱的.神经
――热血沸腾!
愚公精神不死,
精卫信念坚定。
塔吊拽起朝阳,
我们用汗水搅拌混凝土,
挥动烤焦臂膀,
粉饰丑陋与肮脏;
用炽热的胸膛温暖沙石砖木。
踩灭火球,
让灯光加速,
钢筋水泥阻断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拔起一座座高楼,
挤进一群群、一簇簇花样男女;
挤掉了塔吊,
挤垮了工棚,
挤得我们难以呼吸,
钻进空旷和废墟中爽爽气…
情感总结散文诗 第3篇
一.诗歌的审美欣赏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芭。语文教学在诗歌的析解方面,要净化学生的灵魂,纯洁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前人创设的浪漫意境中,追求自身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闪光。
1、诗歌教学的表意理解
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是诗歌字、词、句、段的表意理解。只有理解了字、词、句、段的表意,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意境之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手头的工具书读懂诗的表层意义。
2、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审美欣赏,才是教学的重点。这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最好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欣赏中,并不是所有表象信息和情感信息之间的联系都建在直接的经验之上。许多表象和情感的联系,被沉淀下来。由于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原因,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信息。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生命勃勃,见“秋果”而知丰收,见“松菊”而知高洁,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结着离情别绪;夕阳、残月、秋霜常常沟通着凄苦的意韵……等等。
3、诗歌美的欣赏
学生理解诗歌的表意,领悟诗歌的意境,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诗歌教学,最终要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等等。让学生在诗的美的意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思维。诗歌是诗人多感的心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的独特发现、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诗饱含诗人的感情,融会了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于内容之中。创设了和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诗歌的美之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
二.小说的审美欣赏
通过对小说中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了解、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洞悉、对鲜明生动的人物情感心理的感受,从而丰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把握、对内心心理的调适。
苦难是人类进步的教师。一部《平凡世界》把人类前行于抗争与困苦之间的人性拼搏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读者的挫折阅历与对困苦的重新认识。而当前中学教育中,受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挫折教育、困苦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在这一方面,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小说的审美欣赏应引导学生从心理、思维、情感体验上,重新认识挫折与困苦,达到理性的融情。
三.散文的审美欣赏
散文篇幅短小,题材广泛,散而不乱,形式灵活,长于抒情,语言优美。它不仅有情韵律动的节奏美,也有形象鲜明的画面美和直觉美,更能表达和描写自然的绚丽与质朴、人性的善良与亲切、情感的纯洁与美丽。
散文所写之物不只是以人物为主,也可广括景、物、事。在散文家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抒情写实中。在散文家的眼中,万般形象皆有情,纯客观的描写很少。所以散文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作家个性情感,融入了作家的理想形象美,是作家心灵感受。而这种形象也是引导学生审美欣赏的最好材料。散文的描写广泛性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散文的社会生活性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间接的生活阅历。散文的情感性更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而散文也正是以它的情感性,让人深深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使人的情感世界得以陶冶、丰富、净化和升华。散文是美文,它最能体现人之常情,也最能体现人类真善美的最普遍的情感。
情感总结散文诗 第4篇
一个人有时候挺好情感散文诗
有时候,
心情不好不坏,情绪平平淡淡,
不想思考,懒得忧虑,
寂寞一次次袭来,不愿打扰别人,
一个人守着孤单,挺好。
有时候,
回忆突然蔓延,眼泪心里打转,
不由自主的想起从前,
无法控制自己的伤感,
不想说,不能哭,
就喜欢安安静静的呆着。
有时候,
心情莫名的'不好,脾气有些烦躁,
做什么都不顺心,看什么都不顺眼,
心里压抑,又找不到原因,
烦的无聊,又不愿意转移,
找不到出口,笑不出声音。
有时候,
委屈了,抱着肩膀哭一场,
难过了,窝在床上到天亮,
不愿把自己的脆弱露出来,
不会把自己的伤口揭破皮,
看淡了世间冷暖,看透了世俗人心。
有时候,
想醉,彻彻底底发泄一遍,
想哭,干干脆脆痛快一次,
想忘,明明白白抛开一切,
想走,潇潇洒洒任性一回,
一个人憋屈太久,反而有了勇气。
有时候,
一首歌让心悲凉,一场雨让人消沉,
有时候,
感觉被生活遗弃,自己像是多余,
有时候,
看不到未来的平坦,总是力不从心,
有时候,
迷茫中孤单不知所措,
想念中心痛不由自己,
有时候,就是习惯了这样,
一个人走,一个人睡,
一个人笑,一个人累!
情感总结散文诗 第5篇
文字里开出思念的花
今晚,在文字里静坐,用相思煮一壶清茶,只想,与远方的你浅斟慢饮,隔着那山,那水,那光阴。
轻敲着深深浅浅的文字,留一汪清水给自己,一些经年的过往,回眸处,也会在记忆的梗上开出淡淡的花。皎洁的月光,一抹羞涩隐藏在树隙里,谁的温柔洒落了一地呢喃?文字间的感动,仿若飘渺的风,缠绵的雨,那些值得回味的片段,恰如雨滴下的花红,又落入了谁的指尖?掌心轻握,灵魂在静怡的暮色里徜徉,那份轻叩轩窗的思念,躲进寂寥的云烟,伴我红袖添香。月光划破午夜的寒凉,一纸惆怅,写不尽庭院里满园的花香。于是,我的笔,开始跋山涉水,让冬天的梅在阳光下怒放,把春天的一树桃红纳入诗行。
如水的夜晚,我在纸笺上描摹诗情画意,思念绕过忧伤的河,渡成了一阙阙水墨丹青。我用薄凉的文字牵挂着你,把叶子的平静和花草的芳香写成时光中的最暖,守着寂寞,温着你的名字。
若,文字可以相依,我愿静静地坐在这里,等待沉淀的心事开出一朵安恬的花,美丽我,芬芳你!
情感总结散文诗 第6篇
关键词:散文诗;难题;抒情性;精神性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5804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研究(11BZW098)”资助
散文诗是文学园地中颇受诘难的一种文体。它虽和自由诗几乎同时诞生,却得到比自由诗少得多的关注和欣赏;它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引发了几次争议,时至今日却仍不时面临读者关于其“合法性”地位的质疑。散文诗在文体上的“大”“小”之辩、在抒情性和精神性上的难题,是我们理解散文诗的关键。
一、散文诗的“大”“小”之难题
在围绕散文诗展开的诸多争议当中,“大”和“小”的辩证关系成了散文诗的讨论基石,几乎所有正面和负面的评论都绕不开这组范畴。学术界基本认同散文诗是以“小感触”表现“大世界”,散文诗的“小”不是“易碎品”,不等于“小摆设”[1],强调散文诗要“以小见大,通过‘小感触’调动读者的情绪和想象,让有限的描写获得无限的暗示能力”[2]77。这种倾心于一时感兴、一时印象、一时领悟又期盼能于单纯中见出丰富、于浓缩精炼之余追求意在言外的吁求,其实和自由诗当中的一个门类、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盛极一时的“小诗”的创作吁求有颇多相似之处。彼时正值散文诗的草创阶段,时人多有将散文诗和小诗混为一谈的。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份诗歌专刊,《诗》上面就曾混杂地登载过不少散文诗和小诗,如徐玉诺的大部分“小诗”,其实都是散文诗。正是因为这两者在形态上颇显相似,而在寻求“小”诗形的突破上又不谋而合。
周作人早就指出,小诗“颇适于抒写刹那的印象”,表现的是“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之心”,是要“将切迫地感到的对于平凡事物之特殊的感兴,迸跃地倾吐出来”[3]。在多数情况下,“小诗”代表的是诗形的“短”和表达内容的“小”,小而巧,巧而精,如电光火石,忽然而起,忽然而灭,却能紧紧抓住并即兴抒发刹那间涌上心头的、“瞬间”的感兴和领悟,是带有“随感”性质和哲理趣味的单纯而紧凑的自由诗体。周作人强调这种“小”,并且对这一小诗体所能负载的信息和容量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曾清晰地指出当时中国诗坛的错误,“是在于分工太专,诗歌俳句,都当作专门的事业,想把人生的复杂反应装在一定某种诗形内,于是不免生出许多勉强的事情来了。……做长诗的人轻视短诗,做短诗的又想用他包括一切……其实这都是不自然的……这含蓄的一两行的诗形也足备新诗之一体,去装某种轻妙的诗思,未始终无用。”[4]周作人的这番话其实是在斟酌、掂量小诗的覆盖面和内含量。小诗体在诗形和诗质上是互相对应的,它有自身的表达范围,有所能也有所不能,这是其长处,也是其短处,更是它诗体的内在规定性。小诗的容量既小,想用它来包罗一切错综复杂的感情,则往往负载过重。这种思考,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显然,在二十世纪散文诗发展的历程中,要解决“大”与“小”的体式难题,需要作家从构思阶段,就要沟通“小宇宙”与“大社会”的审美契合,联结个人内在心理体验和时代脉动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将散文诗的主题从病态的、庸俗的个人主题中解脱出来,关注当下的社会主题、文化的消解与重构。这样,散文诗才能在行文中摒弃那些片面的个体直观,抛弃恶俗的无病,代之以具有通感的、具有“全称判断”而非“单称判断”的文辞骊句,更为深入、贴切、微妙地传达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情思和价值召唤。
二、散文诗的抒情性难题
情感总结散文诗 第7篇
梅林情感独白散文诗
的三月,早春。梅林园。26岁的我似雾,似雨,又似风。轻轻地,轻轻地靠近一阙写意你白娘子若江南的词。雨意淋漓过来,湿了流光。此时,我是那有青衫如墨、西湖吟诗做画的官人许仙,走过春天,我走近你24桥送我油纸伞的西湖畔断桥。花,开得无比妖娆,有轻悄的暗香回旋,有诗样的情怀,暗涌。我青衫回眸,你西湖的水,醉了我一生的惦念。就这样,暗藏我今生来世的深情,于文字里无声寻觅,有海枯石烂的沧桑漫过,将你望穿! -
似幻,似梦,又似纱。柔柔地,柔柔地于镜雾中,轻澜起了一泓温软的春江水,可见一袭白色的衣袂,你就是柔弱的白娘,茶香袭人,飘飘而来。此时,春意盎然,碧海晴天。我好想你以最妩媚的姿势,在我耳畔,呢喃着诗情画意的温侬软语。句里行间里,层层叠叠了无尽的温柔,涟漪在心尖,沁沁微香,柳眉如钩,巧兮倩倩时,便醉了蓦然相遇的芳馨。 -
当你来时,我枫林树下的风铃,会为你摇落一地诗行。字字句句,都是醉人的期许。那是心结凝成的风语,立于风中,就可以聆听。慵倦的舒眉,梅园一曲在春天醒来的小令,绝不会让再让你哭到世界绝望。我用词的韵味环峙。那些我们千年的故事,开始在一个爱里延伸。请你伸出你那双让我心中满是柔情蜜意的手,握住我们生生世世的一抹清凉,永不放开。 -
好想咫尺、天涯,我们就这样临窗拥坐一生缠绵。如果我能幻化成一颗莹然微闪的星星,夜夜伴随你身旁,只要你不哭,不再感到孤单,哪怕你让我学吴刚去砍永远不会断裂的玉树,只要你笑,我愿意用尽我一生的仅有的力气温暖你心。 -
你已经给我三春的`幸福让我回眸,我想许你一世的温柔多情。你做了我三年的白娘,我愿意用一生做你的许郎。你用三年的甜言细语,铸成了你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月曲,我好想奢望夜夜能听见你没有距离的呼吸,我今夜又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你那潺潺忧伤的旋律。让心如止水的思念,恋成一把江南的檀香伞,我住伞下,浮翠流丹,为你浅唱低吟。梅林轩窗下,有我的箫声悠悠,只为你,我轻弹一曲醉花阴,哭填一阕眼儿媚. -
你曾经以花的语言,将所有的爱给了我.我深深地,深深地记得,你曾经的一字一字,是你如风一般在我耳边悄悄启唇。你那时给我千百次轻柔的笑颜,早已让我心暖沁馨。你给我一个凝定的眼神,我便已心花灿烂。你一抹楚楚动人的娇羞如霞,落入了我如诗的风影里,吹起一池水,泛起了粉色的幽香。你是那水镜里一轮清澄皎洁的明月,我倾心的渴慕长相依相伴于你左右。 -
抗拒不了你的妩媚,思念你的深情。可如今,芳魂空住,此情问谁可解?梅林心上暗香,点滴是缱绻。梦里寻欢独扶醉,歌尽缠绵曲,梅林未醒,情思白娘醉。万语的千言,千言的万语,对你,早已融合了五滴墨“我愿意为你”。想你,我愿陪伊笑三千,不诉离殇。哪怕只是,这番穿尘地“思”,那番酸疼地“恋”.我都要爱你,爱你。在梅林轩窗下,我把自己装扮得,如那古卷里走出来的许家公子,只为轻踏白娘你一池荷香。 -
思念你妩媚深情,眼似水波横,眉眼盈盈处,最是那千娇与百媚,于笔墨里芬芳迷离. 浓浓地湿了我相思词里的霓裳曲。罗衫轻轻挥舞着唐诗宋词里的婉约古香,我今夜踏着诗路词径,踩着花语清音,向你而来。让我,用我男儿的柔情,换取你千番地妩媚,万种地风情,陪你,天涯水榭,浪漫三生! -
袅袅婷婷,你是柔情似水的白娘,今夜你穿过我的轩窗,来到我的书房。你一笑百媚生,那般地妩媚,柔情。你看我时,有如春风的矫暖。柔情似水的眸宇,轻启,浅藏了隐隐的秋波。不经意间,便让我缀入了,一泓温软的情网。于是,你的轻怜,我的婉约,一一凝结眉心,梦里梦外,再也,挥之不去,消之不散. 穿越千年的错综,带着隔世的暗香,揉入我的簟枕边,今夜我又伴你缱绻,一夜无眠。你水湄朱唇,在我耳畔,呵气若兰,你让我聆听着你那甜蜜与浓情的花语。我甜甜地枕着你的名字入眠。你纤姿的丰盈,在我怀中,千娇又百媚,百媚又千娇,晓星之残月,翦翦之柔情,让我安然入梦。 -
四目相望,凝眸,你人依依,情依依,于憔悴的等与待中。今夜,我为你行走在唐诗宋词的典雅古韵里,也给你织就一帘婉约而绮丽的幽梦。这些诗句,承载着三年来我四季如芳的柔情和我对你深深的思念。轻绵的韵律如彩蝶翩飞的婉美,如细雨微落的缠绵.在你的西子湖畔荷塘上洗落你满是忧伤的春江水。思念的长袖飞舞在寂夜的歌声里。情。一个情字,道尽此生我对你永恒的爱。情,我在心湖写下无数遍;爱,我用心写了千万遍。
全唐的诗,满宋的词,滋生了今夜我的蛮笺泪锦,在这个203月6日的凌晨,夜深人静的残夜,梅林对你的爱,层层为你舒展开.不知,你是否能够,读透我25岁指尖下,蝉露为你秋枝的诗? 如果可以,就让你的目光,紧紧锁住我,只为你,我千娇妩媚的白娘,我只为你,绀黛舞姿。我好想今生今世不再醒来,让我,翩跹在你的魂魄里,舞尽我最是风情与甜蜜的年华,三生三世枕上书。
情感总结散文诗 第8篇
摘 要: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兼备精深的古典文学造诣和广博的西方艺术素养。这使她的散文既漾动着传统渊源的温润之光,更激荡着现代诗艺创造的前卫意识。她将诗的想象逻辑和诗的情感结构运用于散文创作,在散文中借鉴诗歌的复沓、联想等手法,借鉴现代诗的语言和节奏,追求散文的色彩美和建筑美,在时空上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和思绪。
在台湾地区的文学天地间,散文以其代有人才,名家众多,阵容齐整,佳篇绚烂而占有重要的位置。众多散文家因对传统的承继光昌以及大胆革新与锐意创新而形成了重峦叠嶂、万壑争流的散文景观。在这群活跃的散文作家群中,张晓风无疑是一位令人瞩目的散文大家。浓厚的古典文学涵养,使张晓风的散文散发出古典文化的芬芳,尤其是长期受古典诗词的浸润,使她具有诗人气质。她以诗人的眼光和感觉去观察生活,感受人生。她的散文具有诗的激情,诗的联想,诗的感应,诗的风采,诗的气质。她把诗与散文糅合在一起,跨越了诗与散文的界限,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诗情和诗的意蕴,造就了一种既有意象,又有蕴含,既清新又朦胧,既现实又浪漫的风格。古典诗词中“雨荷”“圆月”“松树”“杜鹃”“梧桐”“垂柳”“红枫”等意象的大量应用,直接体现了张晓风与古典文学传统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但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几近痴迷的她,并没有在古典里迷失自己。如果说,张晓风早期作品充满着古典诗词的阴柔之美,趋于婉约的话,那么,她后来的一些散文,便明显地借鉴了现代诗的意境和语言策略,无论从其内涵或艺术表现技法看,都显现着现代诗的品格,而别具艺术魅力。
诗的构思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张晓风基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驾起感情的马车,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散文王国里纵横驰骋。她的散文想象大胆而新奇别致,天上地下万事万物都可信手拈来,在清风明月、山松野草之间驰骋想象,营造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不着痕迹的比喻在散文中俯拾即是。她把春天想象成一个“美丽的、多层的大蛋糕”,而地上的野花是“蛋糕的底层”。在山水中徜徉了一天,临走时她说:“山风跟我说了一天,野水跟我聊了一天,我累了。”她想做“旷野上的一只野鹤”、“深山里一缕宛转的气流”,赤足在石块与石块之间跳跃着,“恍惚以为自己就是山上的一块石头,溪边的一棵树”,一切世俗的烦恼消失了。
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的头上,我却苦于没有云样的笔。(《画晴》)
这是何等的气魄!
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魔季》)
阳光为酒花为杯,让人感到春天暖洋洋的太阳,照耀宁静悠远的深色原野,到处满含着无边的甜美的醉意,令人备感生命的美好。
我此刻也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我也有华发绿鬓,跟巨木相向苍翠。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未经破茧的浓缩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花蕾是胎儿,似乎混沌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咏物篇》)
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缔造的。(《花朝手记》)
这种想象简直要直追盛唐诗人了。她深入体察事物,从中寻找美的所在,捕捉思想的火花,只用淡墨淡笔,简单勾勒,便使寻常的花木,都别有一番生趣。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4cbC2pQUABVBF0.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