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了一次5.5级地震,这场地震让位于北京、江苏、安徽等地的众多网友也感受到了明显的震感。为了解释这次地震现象,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接受中新网采访进行了分析。
徐锡伟指出,这次地震属于中等强度以上的地震,而其发生的华北平原地区并不是明显的地震活动带。他认为,周边甚至稍远距离的人之所以感受到明显震感,主要与地震发生在凌晨时间有关。他解释道:“大部分人都处于睡眠状态,如果不是深度睡眠,人被摇醒之后感觉会更明显。如果地震发生在白天,大部分人都在工作,可能就不一定会感觉到。”
徐锡伟还解释了华北平原地区易受震感的原因。他指出,华北平原是一个比较平坦的地区,土壤比较松散,吸收能量的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地震波传播较快,震感明显。此外,由于地表特征相对平坦,震波在这种地形下容易反射和折射,进一步加强了震感。
徐锡伟还提到了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他表示,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甚至几十秒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逃生时间,减少伤亡。然而,目前国内的地震预警系统还不够发达,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于地震活动的长期趋势,徐锡伟认为,华北平原地区未来还可能会发生地震,但大规模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他呼吁政府和公众加强地震科普和应对能力建设,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总之,德州地震引发了华北平原地区的明显震感,专家徐锡伟通过分析指出了睡眠状态和地形特点对震感的影响,也呼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科普教育,为应对潜在地震风险做好准备。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48cC2pSVQFSAQ.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