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当面临骗取贷款罪的指控时,辩护的策略和方法可能会因案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刑法第175条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至7年有期徒刑。
刑法修正案十一将第1档刑罚的“其他严重情节”删除,也就是说,对于第1档刑罚,给银行或者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才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第2档刑罚,仍然保留了“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规定,也就是说,如果骗取贷款金额较大,即使没有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的,也会被判刑。
针对犯罪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辩护:
1、如果行为人并没有参与手续的弄虚作假,则不应认定其实施了欺骗行为。
2、行为人按约定使用贷款,并且还有偿还部分贷款的行为,不能因为贷款手续存在瑕疵而认定其具有骗取贷款的主观故意。
3、在实践中,很多行为人提交给银行的贷款材料形式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实质上真实性存在问题,针对该点,材料是否虚假应由公诉机关证明,否则,根据存疑利益归于被告人原则,不应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
4、行为人本来有偿还贷款的能力,被羁押后影响对贷款的偿还,金融机构的损失并不是全部由行为人造成的。
5、行为人向金融机构借款,应属于民事调整的范畴,在贷款时,行为人提供的抵押物、质押物、均是真实的,金融机构依然可以实现其债权,也就是没有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
6、行为人在贷款时误以为材料是真实的,即使后面查出材料是虚假的,也不能认定其具有骗取贷款的故意。
在骗取贷款罪的辩护中,辩护律师需要仔细研究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辩护策略。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14aC2pSXQJWAl0.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