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咱们对“好深好粗”都比较重视,看官们都想要分析一些“好深好粗”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关于“好深好粗””的相关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不知咋的,多年来我对汉魏十三品中的《石门铭》,一直没看上眼,从未临习过。这次到汉中见到原石,摩崖巨制,雄浑朴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如山风海涛般涌来,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回来后,立即投入《石门铭》的学习与研究。
这是块少见的石刻署名作品。北魏永平二年(509)刻。梁秦州典签王远(太原郡人)书写,河南郡洛阳县刻工武阿仁凿字。魏体楷书,正文二十八行,满行二十二字。小字题记还有六十余字。文字内容记述了汉、梁二州刺史羊祉重开褒斜道事。原石位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六十年代因修石门水库,被整块完整切割下来,现存放在汉中博物馆内汉魏十三品陈列馆。
清代以后此刻名声大震,我看得力于这二人。一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石门铭》,同《爨龙颜碑》、《灵庙碑阴》并列为三大“神品”,评此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为之布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按此说,北碑名品千百种,只能屈居这些神品之下。再就是民国大家于右任,吟诗明志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此诗流传甚广。康、于二人一代宗师,平生建树多多,书法更是以碑名世,是先、后碑学的扛鼎人物,既是倡导者,更是践行者,尤其是二人书法都受到《石门铭》的深刻印象而有大成。不用说康有为,就是他的女弟子萧娴也把《石门铭》学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如此钟情于《石门铭》,使我等后学不敢轻下结论,贸然置评。以至于多年来我虽理解不了《石门铭》,未能走近它,但心存敬畏,敬而远之。
如今是探觅一番的时候了。余多年来与北碑走得较近,这属于自己一直欣赏的书风。对《二十品》等名作以及墓志小品,常临常习,时有心得,可独对《石门铭》视而不见!这次,我是有意识地走进来。
先联想一下书作人王远。历史上虽无此人太多记载,但他敢于堂而皇之在此巨制上署上官职(太原郡典签)及大名,应是当朝的擅书之人。东汉名隶《石门颂》,就矗立在石门内壁《石门铭》的对面崖壁上。想那王远,虽祖籍在山西太原,但书丹时已在汉中几度春秋,想必受到汉隶的熏陶,深得《石门颂》之笔法妙趣,此“铭”书带有“颂”之身影,是自然而然之事。东汉绝品《石门颂》(我心目中的至尊书法)矗立于石门,而二三百年后,《石门铭》再现于石门,不弱前朝,足见王远非庸常之辈。虽说二刻一是汉隶,一为魏楷,属于两个书体系统,但我敢说,二碑一脉相承,神韵互通,精华同在,相互映照,光耀古今。
再说说书刻的环境兼及刻手武阿仁。在石门褒斜山谷绝壁摩崖上书丹、携刻,决非深居书斋悠闲作书,窗明几净,良纸佳墨,一挥而就。这里却是山高林密,风涛滚过,谷底浪花轰鸣,凿刻地点陡峭难立,书写之人倚崖就势,在凸凹不平的石壁上挥毫,可想像之艰之难。不曾想到,居然能写出了这件魏楷传世之作。而洛阳刻匠武阿仁,岩上奏刀,技法娴熟,于绝壁山巅奏响刀笔欢歌,恰与书丹者珠联璧合,再现了书法神韵。
《石门铭》以富于笔味见长,能做到这一点,便是刻工绝妙之所在。笔味随行笔的转折、收放、偃仰、向背而形成,笔沉则划深,笔轻字划浅,深则粗,浅则细,不能均匀着力,一笔都难规整,硬是刻出了维妙维肖,尤其是高难度的涩笔,给人以顿挫沉郁之感。这样的效果,用刀刻极好地诠释出来,非有极高技艺难成,尤其在硬度极高的石英岩上奏刀,更显出功力非凡,足见武阿仁也是高人一个。人们在欣赏《石门铭》时,往往沉醉于书法艺术的品评之中,以至于忘却了眼前的石刻实体,这是观者已然进入了艺术的微妙之境,这正是书、刻者高超技术所形成的。
再次,谈谈《石门铭》的书艺特色。此作以圆笔入揩,与一般方笔写碑拉开了距离。圆笔起运,笔画呈圆浑之状。一定受到汉隶圆笔成字之影响,点划虽圆融而意态自如,起伏不大但涩劲有力,楷势皆备但隶之形影相随,笔法活泛又不失宽博大气。这就迥异于北朝诸方笔碑,以平淡简和脱颖而出。我认为这正是《石门铭》的独到之处、特有魅力!
最后,想说说《石门铭》的书体变迁之功。既是由隶变楷的过程,又出现了楷书向行草转化的前兆。此时汉隶式微,楷书以简洁且有力度的新体呈现于世,是北朝书体变迁的大趋势。《石门铭》也不例外,虽带隶书痕迹,但已是楷书形态,楷体技法完备,当然这仅指魏体楷书而非唐楷。还须看到,《石门铭》风格韵致上隐现了草书的因子。它的灵动、流畅、跳跃、跌宕,与峭拔的一般性的北碑墓志不同,更与森严的唐碑大相径庭。说此铭已然开行草先河的说法似乎过了些,但其中已闪烁出行草的某些特征,倒可以说得过去。
本文由侯和平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责任编辑:梁飞龙
本文来自侯和平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duzhe.cn/fb132B2pVVgZXBlE.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