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总结 第1篇
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出发以及对其现实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正确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挖掘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用的部分。我们一方面要把握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性,从而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另一方面,要把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正确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以加快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1975
2. 秦曦.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内江科技..
3. 吴春雷.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4. 刘冠军.科技创新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郑州大学学报.2006(3)
5. 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成都,四川大学,2010.
关于资本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总结 第2篇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工作日中,扣除必要劳动时间后,就剩下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不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工人工资,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侵占必要劳动时间。但是,这并不能真正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将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同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提高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随之降低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既然只有与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才能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但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的产品构成的,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而劳动力全部价值的降低,要靠工人所必需的整个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才能实现。但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自己的商品便宜的时候,他并不是抱着降低劳动生产力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而是为了取得超额剩余价值,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只要每个资本家都最终促成了这个结果的话,也就促成了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并不能长久保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必然迫使他的竞争对手们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当竞争使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以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条件发生变化,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社会价值下降。一旦这种下降影响到再生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就会下降,结果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关于资本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总结 第3篇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求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而同量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没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协作、分工、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
1、协作。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所谓协作,“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马克思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2、分工。有助于生产更多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分工,分工是协作的基础。在协作整体中的有效分工,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这种分工的原则,使生产的各个阶段孤立了起来,使各种操作的局部职能独立起来,成了工人的专门职能。“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以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机器和大工业。影响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在当今高度发达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经济中,劳动资料的变革则无疑更多地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采用。正是由于机器和大工业广泛地利用了科学技术,才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由于劳动手段采用了机器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就使自然力代替了人力,科学代替了纯粹的经验。这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同样又引起了社会劳动组织的变化。这种“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机器和大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分工与协作是基础,为了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uduzhe.cn/fbf11C2pXUQhVAFY.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