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待定和善意取得的区别是什么(善意取得的法律意义)

【******法官著述】

《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情形不属于效力待定合同。按照民法理论,法律上的处分,包括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合同法》第51条中的“处分”的法律定位应当是处分行为,而不包括负担行为。依据处分合同,处分人负有变更标的物权利的义务。出卖他人之物的行为,属于处分行为,是《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无权处分行为。而《合同法》第47一48条规定的情形下,合同欠缺的是缔约能力要件,缔约能力要件属于《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有效的要件之一,作为负担行为的合同之效力当然应依照《合同法》规定的有效要件加以认定。因此,所谓的效力待定的情形,应限于《合同法》第47一48条规定的情形。

在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权代理人所订立的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下,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应当分情况讨论。

无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的日常生活合同,如购买文具等,或者纯获利益的合同,则应认定为有效。而对于一般交易中的转让合同,我们认为,如果受让人与无行为能力人签订了转让合同,在受让人明知对方是无行为能力人的情形下,受让人是具有恶意的,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受让人不知对方是无行为能力人的情形下,经无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事后追认,可以继续履行转让合同,也不存在适用善意取得的问题;如果受让人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对方是无行为能力人的情形下,无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不予事后追认的,并不影响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应根据是否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认定受让人是否取得物权。

2.限制行为能力人缔结的效力待定合同的适用情形。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以实施某些与其年龄、智力和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在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后实施。所谓与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行为,是指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状况和智力发育情况能够为该未成年人完全理解的行为,如购买零食、文具等。所谓与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是指精神病人在其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某些其能够理解行为性质、辨认行为后果的行为。

应当指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一些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如接受遗赠、赠与等。对此类效力待定合同中受让人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则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一是如果限制行为能力人与受让人履行了转让合同的,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也进行了事后追认的,则合同有效,受让人自可依据合同取得物权,而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二是如果受让人具有恶意,明知对方是限制行为能力人,还与其签订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不相符的转让合同的,在转让人的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未追认的情况下,受让人因其恶意而无法构成善意取得。三是如果受让人是善意,不知道出让方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事后又不予追认的,且其交易行为符合善意取得的其他要件的,受让人则可以根据善意取得制度获得物权。

3.无权代理人缔结的效力待定合同的适用情形。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与他人签订的合同是一种效力待定的合同。无权代理人签订的合同尽管缺乏代理权,存在着主体的瑕疵,但这种缺陷是可以通过本人的追认加以补正的。因此,本人进行了追认的,当然可以继续履行合同,而排除善意取得之适用;在本人不予追认的情形下,无权代理人不仅存在缔约能力要件的欠缺,其亦构成无权处分,符合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前提条件,故应有善意取得制度之适用空间,至于能够最终构成善意取得,则需根据《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加以认定。

此外,《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依据《物权法》第巧条关于“原因行为与物权变动结果”区分原则,确立了负担行为在此种情形下有效的规则,并未导致善意取得制度生存和适用空间的丧失,恰恰相反,这一规定有助于我们更加有理由跳出善意取得中转让合同有效还是无效争议樊篱的束缚,从善意取得中的关键因素—是否善意出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相当必要,而且会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

无论转让合同有效还是无效,《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要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善意取得制度、正确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所在。《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规定了负担行为有效,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受让人因而能够终局地取得所有权,受让人如果要最终取得所有权,在转让人为有权处分的情形下,受让人根据合同之履行,并符合了《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则可取得所有权;在转让人为无处分权人时,则须符合《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方可最终取得所有权;倘若受让人没有取得所有权,按照《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第2款的规定,买受人可以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因此,《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和《物权法》第106条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形成了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安全网络。

来自:杜万华主编、******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理解与适用》

声明:

本文来源互联网,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来源:各地高院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uduzhe.cn/fbadcC2pXUAFXBFc.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 什么是善意取得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当中,由于人际的关系的错综复杂,也会影响到我们对物品的所有权。比如有的人会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对方的私人财产转送或者卖给他人。等到另一方发现时为时已晚,而买方通常一脸懵逼。那么什么是取得?对于大家提出来的这个疑问,下面就由律师工作站小

    2024-12-11 01:25:44
    52 0
  • 股权善意取得条件

    股权善意取得的条件是:1,名义转让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2,受让人是以合理的价格受让的;3,受让人是善意受让的;4,已经依法办理了股权转让手续。关于股权善意取得条件的问题,下面由法务时刻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一、股权善意取得条件 1,名义股东转让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

    2024-12-11 00:28:55
    36 0
  • 善意取得是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

    如果第三人在签订合同时是善意的,并且已经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并且已经完成交付或者登记等公示方式的,可以取得所有权。那么,善意取得是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网友咨询:善意取得是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律师解答:善意取得是原始取得,原始取得的方式包括:1、劳动生产。指

    2024-12-11 00:28:41
    37 0
  • “一房二卖”房屋被无处分权人抵押 法院:未尽严格审查义务不能善意取得抵押权

    近日,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认为银行对房屋未进行严格审查,不构成抵押权的善意取得,判决房屋归原告朱某所有。图片源于网络朱某将一套拆迁安置房以36万元的价格卖给王某甲。王某甲支付了部分房款后装修入住,因当时拆迁安置房不符合办理房

    2024-12-11 00:28:39
    33 0
  • 不动产抵押权的善意取得如何认定?

    目前社会上存在许多善意取得不动产抵押权的事件。我国法律承认不动产抵押权的善意取得,但必须符合要件才能构成抵押权的善意取得。网友咨询:不动产抵押权的善意取得如何认定?安徽致臻律师事务所万磊律师解答:不动产抵押权的善意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抵押给债权人作为

    2024-12-11 00:28:39
    35 0
  • 股权的取得是否适用善意取得?

    我国《民法典》确立了善意取得制度,其不仅适用于动产物权,还适用于不动产物权。那么公司股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网友咨询:股权的取得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北京京师(海口)律师事务所陈俊鹏律师解答:可以适用,股权善意取得实质为股权转让的形式之一,它主要是解决从无权

    2024-12-11 00:28:39
    37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