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最新(行政诉讼法负责人出庭制度)

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最新(行政诉讼法出庭制度)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当前,法院受理行政诉讼已经进入立案登记制时代,即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立案登记制对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诉权意义重大,但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法院受理后裁定不予立案、驳回起诉的案件数占比较大;裁判标准不一,存在不同法院对同一案件的审判结果一致但说理不一致的情形等。

  针对现状,结合实践,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全面把握审查要点,加大对法院行政诉讼立案的监督力度,使行政相对人的诉权得到依法保障,确保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要点一:对起诉条件的形式审查

  对行政诉讼案件起诉条件的形式审查,应包含对行政行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原被告主体资格、阻却起诉权的法定事由的审查。

  行政诉讼制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什么是行政行为,哪些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的问题。检察机关开展行政诉讼立案监督,首先要审查被诉的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行为。对此,可从三个要件入手:一是行政行为作出的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二是上述主体是依据法律作出行政行为;三是上述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如果被诉行为符合上述三个要件,就可以判断该行为属于行政行为。

  其次,在判定被诉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后,则应审查该行政行为是否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受案范围指法院对哪些行政案件具有司法主管权力,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哪些行政行为提起诉讼后,法院应当受理。行政诉讼法对此采取了列举加否定的模式予以明确。但在此要特别注意,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二款第(九)项是被法院适用频率最多的条款之一,也是被错误适用最多的条款之一。根据该条款,行政机关对信访事项作出的登记、受理、交办、转送、复查、复核意见等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现实中,当事人到信访部门投诉的往往都是行政机关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或者行政机关的不作为。所以,法院认为信访部门作出的信访办理行为并不是行政机关行使“首次判断权”的行为,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质影响而不具有可诉性。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信访处理行为都不具有可诉讼性。对于行政机关以信访答复的形式行使《信访条例》规定之外的行政管理法上职权的行为,不能因其在信访程序中作出而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实践中,如果法院在立案时,并不对信访答复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仅仅以其是信访处理行为为由,认为其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裁定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便属于法律适用错误,检察机关应当予以监督纠正。

  第三是对原被告主体资格的审查。行政诉讼的原告是指对行政行为不服,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从而启动行政诉讼程序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其与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且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受到被诉行政行为侵害。行政诉讼的被告则具有特定性,只有具有特定诉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被告。

  此外,行政诉讼法还规定了一些限制行政诉讼起诉权行使的事由,例如重复起诉、复议前置、复议终局、超过法定起诉期限、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诉讼标的已为生效裁判或者调解书所羁束的等等,这些均应作为检察机关开展行政诉讼立案监督时,对起诉条件进行形式审查的要点。

  要点二:对诉的利益审查

  根据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六十九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明显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合法权益条款是判断案件是否进入实体审理的重要依据,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以及不当行使诉权的规制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对合法权益条款的判定较为专业,而出于立案庭的法官对于行政诉讼的审理有可能不够专业之考虑,故法院不宜在立案登记阶段裁定不予立案,而应在立案后,由行政庭的法官通过询问当事人,被告提供答辩状并提供证据,甚至开庭听取各方当事人意见后,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该条款采用了“明显”“实际影响”“合法权益”等不确定的概念,导致法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实践中,对于拿不准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或者法律关系复杂容易引发信访问题的案件,法官容易错误适用该条款,将案件挡在实体审理之外,进而影响原告起诉权益。同时,也容易将利害关系、受案范围、原告主体资格等与合法权益条款混淆适用,造成适用法律的混乱。

  针对以上情形,检察机关在开展立案监督中,对于行政行为是否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对原告的合法权益是否发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或者并未发生实际影响等包含主观判断的因素,也应作为审查要点之一。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诉讼的立案标准,分散出现在各种效力等级的法律、司法解释、规定、批复、答复等文件中,对此不熟悉或掌握不全面的,很容易发生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况。而检察机关行政检察部门的办案人员,尤其是基层院的行政检察人员,往往监督工作经验不足,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提升监督水平。而厘清、把握行政诉讼立案监督审查要点,对审查要点进行梳理、划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可便于行政检察人员快速把握行政诉讼立案监督重点,从而有的放矢对法院行政诉讼立案案件进行审查,力促法院依法立案,确保当事人合法诉权得以实现。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最新司法解释)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行政诉讼法关于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观点,发布者:【】

本文地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法律时刻 https://www.falvshike.com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uduzhe.cn/fba51C2pXVwVRBFw.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相关推荐

  • 行政诉讼法诉讼时效最新规定(行政起诉是否超过法律规定期限)

    安徽:依法抗诉有效化解申请人对抗情绪 来源:检察日报 汪峰 黄骊 张晓华   近日,法院采纳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所作出的一份判决,让一起纠葛了4年之久,经历一审、二审、再审的行政争议画上了句号。   房屋征迁引发行政诉讼   2016年5月,因道路实施拓宽改造项目建设

    2024-12-11 03:33:18
    81 0
  • 最新行政诉讼法全文(最新10篇)

    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以下这10篇行政诉讼法是来自于律师工作站的行政诉讼法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章 证据 篇一 第三十三条 证据包括: (一)书证

    2024-12-10 23:48:35
    42 0
  • 行政诉讼法(优秀10篇)

    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下面这10篇行政诉讼法是律师工作站为您整理的行政诉讼法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篇一 (根据2014年1

    2024-12-10 23:38:09
    37 0
  •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

    2024-12-10 23:38:09
    46 0
  •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17条(中华人民行政诉讼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7年11月13日由******审判委员会第172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 2018年2月6日   ******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2017年1

    2024-12-10 23:23:16
    36 0
  •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行政诉讼法实施细则)

      ******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2017年11月13日******审判委员会   第1726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法释〔2018〕1号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制定

    2024-12-10 23:23:16
    62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