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怎么写范文 第1篇
新乡市第十中学2021级新生于9月7日傍晚在学校的橡胶跑道和篮球场进行了为期5天的军训,并于9月12日圆满结束。
从9月7日至9月10日这三天,是严格军训纪律,强化基本功训练的时间。新生们在教官的带领下练习了站姿、坐姿、跑步和其他活动。虽然,学生们又苦又累,但是收获满满。
9月10日下午,新乡市第十中学八年级的学长学姐们向初一新生进行了跑操展示。队伍精神风貌佳,口号响亮,排面整齐。在一旁观看学习的七年级新生情不自禁发出了赞叹声,鼓掌声不绝于耳。
9月12日这天,万众瞩目的新乡市第十中学2021级新生军训会操展示开始了。“一二一、一二一!”,在响亮的口号声中,学生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摆出挺拔向上的姿态,列着整齐划一的方队围着操场跑了一圈,圆满结束了这次军训。
这次军训磨练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初中生活奠定了一定基础。愿他们在今后三年的初中生活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新闻评论怎么写范文 第2篇
新闻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整体,其结构的各个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主体,就有什么样的导语。
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就像是诱饵,可以帮助读者抓住新闻事实的要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其阅读全文。美国现代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强调:“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好导语了。”禹州广播电台新闻中的消息《“畜饼干”端上了牛儿的餐桌》,导语是这样写的:“在文殊镇,把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后经过压缩,就加工成了营养成分很高的‘畜饼干’,进入冬季,这些‘畜饼干’更成了家畜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这个导语就比较新颖,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了现代新农村的变化,连牛儿都在同样享受着新农村带来的幸福,让观众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如果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还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2007年禹州广播电台播发了一篇《我市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鸿寨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省内外旅游者。”这则消息借诗句增强了导语的美感。精练的诗句于叙事中传情达意,和消息内容形成互补,有血有肉。形式上,诗句与其他词句组合自然,既实用又渲染了一种“文”的气息,显示了语言的美感。
由此可见,导语在新闻写作中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新闻评论怎么写范文 第3篇
现代语言学注重语境的研究,认为在信息传递中语言特点产生的动因来传递过程中的外部环境。新闻评论语境也不例外。就本质而言。新闻评论是一个由多环节组成的一个言语交际过程,新闻评论语境是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研究新闻评论中的语境基本变相和构成,旨在为新闻评论中的语境运用提供一个有意的指导。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什么是新闻评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赵振宇的《现代新闻评论》将新闻评论表述为:“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媒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
从上面二位的定义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新。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新闻加评论的写作模式,这决定了新闻评论的两个重要特点,时效性和论理性。
(一)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与其他的评论形式相比。新闻评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它要对新近发生的事件、问题快速做出反应,新鲜的、即时的内容永远是新闻评论的灵魂。
(二)新闻评论的论理性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事业的两翼,缺一不可。新闻报道重在对客观事实的如实讲述,而新闻评论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分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达到明辨是非、释疑解惑的目的。论理性是新闻评论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三、语境构成的变项
语境又称语言情景,是信息传递过程生成的外部环境,对于信息传递过程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它制约语义选择,进而制约词汇语法格局系统,最终生成信息传递过程。信息传递过程的意义是由信息传递过程与其生成的具体语境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具体来说,情景指与语言活动相关的环境、事件、人物、交际方式和渠道。它使语言在交际中发挥其功能,是语言活动产生的动因和环境。“情景或可定义为人物、时间、物体和关系的结合造成的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事态变化。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往往是根据情景因素的需要,对客观存在的一切语言手段加以选择组配,构成信息传递过程。
对于隋景的研究在功能学派那里由来已久。伦敦政治经济研究学院的著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人类学实地考察时,发现当地土著居民的话难以翻译成英语。因此他认为语言的环境对语言的理解必不可少,语言环境包括文化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英国语言学家,伦敦学派的主要奠基人弗斯接受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并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弗斯认为语境包括以下三类因素:一是参与者的有关特征,包括人和个性,也包括参与者的言语活动和非言语活动;二是有关的对象;三是言语活动的效果;语言研究离不开情境的分析。但是,现实的情景纷繁复杂,往往因时、地、人而不同。所以语境要想在信息传递过程研究中有一席之地,必须抽象化,概括化。上述关于情景的研究还比较笼统。
情景这一概念不再仅仅是一个涉及语言使用环境的笼统概念,而是得以进一步抽象化,成为一个用来解释语言使用的抽象的理论范畴,它是由三个变项组成的框架结构。这三个变项是语场。语旨、语式,语场指使用语言的社会活动性质,即发生了什么事,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涉及什么话题;语旨包括人际语旨和功能语旨,人际语旨是指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地位,他们是亲密的还是陌生的,有无权威者;功能语旨是指话语的目的,是劝服、说明还是叙述。语式是情景中语言的组织方式以及功能。例如是书面传播还是口头传播。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为每一个具体的信息传递过程提供语境构型。
四、新闻评论信息传递过程的语境构成
新闻评论信息传递过程虽然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单独呈现在我们面前,表现为一种自足、自洽的存在物,但它和语境中的各种因素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信息传递过程本身是一种存在,但它是众多语境因素决定下的存在。信息传递过程在语境中被塑造,同时又体现了语境。这里借用语言学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术语对新闻评论信息传递过程的语境加以说明。
(一)新闻评论的语场
新闻评论涉及的话题很广,语言场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法律、体育等等,还涉及本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事物。
(二)新闻评论的语旨
就人际语旨而言,报纸上新闻评论的制作人往往是本行业的专业人员,或是作为媒体的代言人,与受众相比,具有权威性。新闻评论的受话者是公众,而且是具有一定的素养并且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人。
就功能语旨而言,新闻评论是对某一问题加以解释和评论,以感染和说服受众,还要解释和提供基本信息。
(三)新闻评论的语式
我们的语料来自报纸,报纸上的新闻评论信息传递过程是书面语。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闻评论信息传递过程是借助媒体的力量得以传播的,大众传播媒体赋予了这类信息传递过程自己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追求意见表达与传播的效率,更快更确定地向受众传播信息是新闻评论信息传递过程的最高语言追求。在下文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这类信息传递过程一系列的特点,例如篇名的论点化,信息传递过程结构的模式化都是追求传播效率的结果。
新闻评论怎么写范文 第4篇
背景是新闻在报道生活事实时所使用的相关材料。它是指与新闻事实有联系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科学知识等。在新闻中使用背景材料,使内容成为立体化的东西,抓住事物的今与昔、前与后、正与反的种种材料加以映衬,就可以使新闻的意义鲜明起来、主题深化起来。
禹州广播电台《禹州新闻》中播出的《一根拐杖点亮精彩人生》,说的是当地48岁的残疾人任万祥身残志坚,回报社会,无偿帮助周围其他残疾人和贫困生的感人故事。
在这篇新闻中,运用的背景是:“18岁那年任万祥在帮邻居挂玉米时发生意外,导致胸椎严重受伤。经过40多天的救治,医生给出结论,其下肢瘫痪,这辈子不可能再用双脚走路。后来凭着他坚强的毅力,终于能够站起来并自己行走的艰难历程。”向大家介绍完背景后,接着讲述了任万祥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并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这样一来,这则新闻的意义就更加鲜明了,主题也更加深化了。
首先欢迎郝老师您的到来,并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丰富的写作培训课,我是基层车间的一名工人,兼职通讯员,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比较爱好写作,也喜欢抓拍基层生产现场的场景照片,在工作之余,对我们中心先进的事迹和一些重要的工作成效进行宣传报道,但是,在写作中时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写作时无法准确、精炼的抓住内容的切入点,写出的文章干巴、枯燥,文字编排臃肿,达不到可读效果。今天有幸听到郝老师精彩的授课,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在培训课堂上,郝老师针对我们新闻写作的弱项,结合自身多年的写作实践与体会,通过具体实例从新闻的敏感性、新闻的价值、层次、选题与成稿、点评与交流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写作规范、新闻信息采写技巧与报送要求、新闻稿件编写的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有关知识。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了新闻写作的重点技巧,对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之处有了更高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一下我对新闻写作的认识:
新闻评论怎么写范文 第5篇
[关键词]
《中国舆论场》;新闻评论类节目;融媒体
一、大数据实时伴随
二、多平台即时回看
三、大屏小屏齐上阵
四、加入多屏互动娱乐功能
《中国舆论场》这档节目的融媒体创新体现在节目的各个方面,本文仅从4个方面浅析了创新的表现以及对节目的影响。作为《中国舆论场》的观众,既能在电视上看新闻评论的直播,又能通过手机客户端发送自己的观点与评论,还有可能与嘉宾、点评老师一起互动参与话题等等。这样的一系列新式福利和便利,都要归功于这档节目大胆的融媒体创新。
参考文献:
[1]黄楚新、:《2014-2015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状况、问题与趋势》,《现代传播》2016年第5期
[2]聂辰席:《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打造“智慧融媒体”———中央电视台媒体融合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期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uduzhe.cn/fb9f4C2pXXAJdDVM.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