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从各个方面解释了不同的讲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小编对民事欺诈行为和诈骗罪的区分的观点吧。
诈骗罪的基本模式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实施欺骗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基于该错误认识交付财物,进而造成损失。区分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主要应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有欺瞒行为的情况下,行为人“通过非法占有,取得被占有财物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从而改变财产的所有权,使财产所有人在事实上永久、完全丧失财产的所有权。”可认为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构成诈骗罪。而如果“当事人采取欺诈方法,旨在使对方当事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为(即发生、变更和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而非非法占有),然后通过双方履行这个法律行为谋取一定的利益”,则应认定为民事诈欺,不能认定为诈骗罪。另外,实践中一般不认为恋爱中和交易中的欺骗行为构成诈骗罪,因为为了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不得不容忍类似的欺骗行为。而事实上,这两类行为中的部分情况并不仅仅是因人们观感上的理由不构成诈骗罪,而且其客观上本就不符合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诈骗罪的欺骗行为,主要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事实等。这里的“事实”,应指现在或过去的具体过程或状态,应具有可以验证其为“真”或“伪”的性质,不但包括客观的“外在事实”,也包括兼及主观的“内在事实”。此处“内在事实”的欺瞒,是指行为人欺骗、隐瞒或误导的某种内心既存的心理状态。此种“事实”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欺骗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行为人非法取得被害人财产的内在意愿。虽然“内在事实”是主观的意愿,但是其仍为客观构成要件中的“事实”要素,也就是欺骗行为中的“隐瞒事实”,不应与主观故意相混淆。因此,编造理由借贷的行为不是诈骗罪的欺骗行为,而行为人隐瞒其将钱款挥霍或不愿还款的内在事实才是诈骗罪的欺骗行为
对于民事欺诈行为和诈骗罪的区分的看法,文章内容就讲解到这里了,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请寻找专业律师为您解答吧!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uduzhe.cn/fb902C2pVUAhQAw.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