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从各个方面解释了不同的讲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小编对工伤伤害后果延迟发生,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时间时间如何确定?的观点吧。
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伤害后果发生后经医生诊断证明确系工伤事故导致的,应当如何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
【案情简介】
杨某于2004年3月进入Q公司从事汽车修理工作。2004年6月,杨某与其师傅王某共同拆卸一辆汽车的拉杆球头,王某用榔头敲打球头时导致铁屑溅入杨某的左眼中。杨某当时感觉左眼疼痛,滴了眼药水后疼痛缓解,故未去医院检查。2006年10月3日,杨某感觉左眼剧烈疼痛,视觉模糊,于同年10月5日到当地人民医院诊疗,同年10月11日至13日经医院手术治疗,诊断为:1.左眼外伤性白内障;2.左眼铁锈沉着综合症;3.左眼球内附异物。
虽经治疗,杨某的左眼视力明显减弱。医生诊断认为杨某左眼所受伤害与涉案事故存在因果关系,从医学角度看此类事故伤害可以存在较长的潜伏期。
2007年4月9日,杨某向当地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局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于同年4月11日以杨某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已超过规定的申请时效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通知书》。杨某不服,于2007年4月25日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劳动局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
【焦点问题】
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伤害后果发生后经医生诊断证明确系工伤事故导致的,应当如何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
【裁判要点】
法院认为: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基础,而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是启动工伤认定程序的前提。《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规定明确了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主体、申请时效及其起算时间,以及受理申请的行政部门。
其中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即是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在通常情况下,工伤事故发生后,伤害结果也随即发生,伤害结果发生之日也就是事故发生之日,故对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但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伤害结果并未马上发生,而是潜伏一段时间后才实际发生,即伤害结果发生之日与事故发生之日不一致的特殊情况下,"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理解为伤害结果发生之日,并以之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
根据本案事实,杨某于2004年6月在工作时发生铁屑溅入左眼的事故,但当时并未实际发生伤害后果,而是直至2006年10月才病情发作,经医生确诊为左眼铁锈沉着综合症。根据医生诊断证明,该病具有潜伏性和隐蔽性,与2004年6月被上诉人在工作时发生的事故具有因果关系。鉴于涉案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实际发生,伤害结果发生后经医生确诊证明确系因涉案工伤事故所致,故本案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当从伤害后果实际发生之日起算,被上诉人提出涉案工伤认定申请时,尚未超过申请时效。
【判决结果】
一、撤销被告劳动局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
二、劳动局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60日内对杨某的工伤认定申请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案件评析】
关于对"事故伤害发生之日"的理解:
首先,文义解释是正确理解法律条文的首选方法。《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从字面含义上看,"事故"是对于"伤害"的修饰和限制,即这里的"伤害"是基于工伤事故而发生的,伤害结果与工伤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据此理解,"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伤害结果发生之日,而不是事故发生之日。
其次,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前提,是工伤事故伤害结果已经实际发生。工伤事故发生后,如果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上述工伤认定申请主体无法预知是否会产生伤害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伤害后果,也无法预知伤害后果会引发什么样的损失,当然也就无从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此,正确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认定"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即为工伤事故伤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而不是工伤事故发生之日。
第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虽然与民事诉讼时效不同,但在判断时效起算时间时,应当参照上述关于民事诉讼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劳动保障部门在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时,应当以工伤事故伤害结果实际发生的时间为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对于工伤伤害后果延迟发生,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时间时间如何确定?的看法,文章内容就讲解到这里了,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请寻找专业律师为您解答吧!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uduzhe.cn/fb387C2pXVglTAlM.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